2013年河北自考课程考试大纲: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代码:00197)
01-10
0

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课程代码:00197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该门课程系统的介绍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过程中的相关内容,对资源类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内容体系丰富。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设置本课程,为了使考生能够了解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在掌握各类资源的基础上,懂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重要性,能够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到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正确理解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地貌资源、水体旅游资源、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生物旅游资源,以及自然保护区、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园林类旅游资源、城镇类旅游资源、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文学艺术类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掌握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了解旅游资源信息系统,掌握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程序。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学习领域是非常广泛的,除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外,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还包括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中外民俗、客源国概况、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文化学、专业英语、旅游景区管理七门课程,这些课程既具有独立性,又相互联系,互相启发承接。

该课程重点介绍旅游资源的类型,规划开发的程序与方法。与该课程联系紧密的课程体系有旅游文化学、旅游景区管理,内容既相互联系,侧重点又有不同。可以说,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是旅游专业学生形成对资源本底评价的重要知识点,对其充分掌握有利于提高旅游经营与管理能力,提高旅游决策能力。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正确理解其内涵;掌握旅游资源的共同特点及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各自的特点;正确认识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重点)

2、旅游资源的内涵。(重点)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特点

1、旅游资源的共同特点。(重点)

2、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重点)

3、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重点)

第三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

1、各种旅游活动的开展,都要以一定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一般)

2、旅游资源质量的高低,对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一般)

 

第二章  旅游资源的分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的概念、目的及其意义,分别原则、依据及方法;能够进行区域旅游资源分类,并且了解几种常见的旅游资源分类方案。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分类概述

1、分类及其目的意义。(次重点)

2、分类的原则和依据。(重点)

3、分类的方法。(重点)

第二节 两分法分类方案

1、两分法分类系统。(重点)

2、几点说明。(一般)

第三节 《国家标准》中的分类方案。(重点)

第四节 其他分类方案简介

1、按照旅游资源的功能分类。(重点)

2、按照旅游动机对旅游资源分类。(重点)

3、按照旅游资源的增长情况分类。(重点)

4、按照旅游资源的价值及管理级别分类。(重点)

5、按照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分类。(重点)

6、按照旅游资源特性、旅游活动性质分类。(重点)

 

第三章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地质作用的类型与地貌形成的基础上,掌握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吸引因素与旅游功能,以及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地质作用与地貌的形成

1、地质作用。(重点)

2、地貌的形成与发展。(重点)

第二节 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

1、地质地貌影响旅游环境。(次重点)

2、地质地貌条件是自然景观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次重点)

3、地质地貌可以单独构景,直接形成旅游资源。(次重点)

4、在某些景区通过地质地貌的配景可以增加美感。(次重点)

5、地质地貌条件对风景区意境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次重点)

第三节 旅游吸引因素与旅游功能

1、具有形态美,可以开展观赏性旅游活动。(次重点)

2、具有科学文化属性,可以开展求知、科学考察旅游。(次重点)

3、具有空间载体特征,可以开展休闲、娱乐、体育活动。(次重点)

第四节 地质旅游资源

1、岩石景观。(重点)

2、化石。(重点)

3、典型地层。(重点)

4、构造形迹。(重点)

5、地震。(重点)

第五节 地貌旅游资源

1、山地。(重点)

2、峡谷。(重点)

3、岩溶地貌。(重点)

4、干旱风沙地貌。(重点)

5、黄土风景。(重点)

6、火山与熔岩风景。(重点)

7、冰川地貌。(重点)

8、丹霞地貌。(重点)

9、海岸、岛屿。(重点) [page]

 

第四章  水体旅游资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水体旅游资源的概念,掌握水体与旅游的关系,水体构景的主要因素、旅游功能,以及主要水体旅游资源的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概述

1、水体旅游资源的概念。(重点)

2、水体与旅游的关系。(次重点)

第二节 旅游吸引因素与旅游功能

1、吸引因素。(重点)

2、旅游功能。(重点)

第三节 水体旅游资源的类型

1、河川风景。(重点)

2、湖泊景观。(重点)

3、瀑布景观。(重点)

4、泉景。(重点)

5、海洋。(重点)

 

第五章  气象气候旅游资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在正确理解气象、天气、气候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气象气候与旅游的关系及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的特点;了解不同气候类型与旅游的关系;能够进行康乐型气候的评价;掌握主要的气象天象旅游资源类型。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概述

1、有关概念。(重点)

2、气象、气候与旅游的关系。(次重点)

3、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的特点。(重点)

第二节 气候类型的旅游分析

1、地带性气候与旅游。(重点)

2、山地气候与旅游。(重点)

3、地方气候、小气候与旅游。(重点)

4、康乐型气候。(次重点)

第三节 气象与天象旅游资源

1、云雾景。(重点)

2、雨景。(重点)

3、云霞景。(重点)

4、日出日落景。(重点)

5、冰雪景。(重点)

6、蜃景。(重点)

7、宝光景。(重点)

8、雾凇、雨淞景。(重点)

 

第六章  生物旅游资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生物与旅游的关系,掌握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掌握生物旅游资源的构景因素,掌握动物、植物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功能,更全面的认识生物旅游资源。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概述

1、生物及相关概念。(次重点)

2、生物与旅游的关系。(次重点)

3、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重点)

第二节 生物旅游资源吸引因素分析

第三节 植物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功能。(重点)

1、植物旅游资源的分类。(重点)

2、植物旅游资源的功能。(重点)

第四节 动物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功能

1、动物旅游资源的分类。(重点)

2、动物旅游资源的功能。(重点)

 

第七章  自然保护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掌握自然保护区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意义;在了解国内外关于自然保护区类型及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掌握各功能区的特点;了解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情况及自然保护区的类型;正确认识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及其保护的关系,并掌握旅游开发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及其意义

1、自然保护区的概念。(重点)

2、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意义。(重点)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与功能区划分

1、自然保护区的类型。(重点)

2、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重点)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1、世界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次重点)

2、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重点)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

1、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旅游资源。(重点)

2、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次重点) [page]

 

第八章  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历史古迹的概念,了解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的形成、范畴、作用,系统学习和掌握古代遗址、古代建筑、古代陵墓这三种类型的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知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历史古迹与旅游

1、历史古迹的形成与界定。(重点)

2、历史古迹在旅游业中的作用。(重点)

第二节 人类历史文化古迹

1、古人类文化遗址。(重点)

2、社会历史文化遗址。(重点)

3、名人故居和活动遗址。(重点)

4、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地。(重点)

第三节 古代建筑

1、古代建筑的旅游功能。(重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及艺术特征。(重点)

3、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构件及等级。(重点)

4、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形式。(重点)

第四节 古代陵墓

1、中国古代墓葬概述。(重点)

2、中国帝王陵园。(重点)

3、独特墓葬。(次重点)

第五节 历史文物

1、历史文物的概念。(次重点)

2、主要历史文物及其艺术鉴赏。(一般)

 

第九章  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宗教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宗教文化的旅游功能;掌握宗教建筑的类型及特点;了解各宗教的主要活动及其陵园吸引功能;了解宗教雕塑、壁画、石窟及摩崖造像艺术。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宗教文化与旅游

1、宗教文化概述。(重点)

2、宗教文化的旅游功能。(重点)

第二节 宗教建筑旅游资源

1、佛教文化建筑。(重点)

2、道教文化建筑。(重点)

3、伊斯兰教文化建筑。(重点)

4、基督教文化建筑。(重点)

5、礼制礼仪建筑。(重点)

第三节 宗教活动旅游资源

1、宗教活动的旅游吸引功能。(重点)

2、主要佛教活动简介。(重点)

3、主要道教活动简介。(重点)

4、主要伊斯兰教活动简介。(重点)

5、主要基督教活动简介。(重点)

第四节 宗教艺术旅游资源

1、宗教雕塑艺术。(重点)

2、宗教壁画艺术。(重点)

3、佛教石窟寺艺术。(重点)

4、宗教摩崖造像艺术。(次重点)

 

第十章  园林类旅游资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园林构景艺术的发展;正确认识园林的不同类型;全面掌握园林构景艺术的原则及构景手法,并正确认识园林的主要景观建筑。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中国园林构景艺术的发展

1、园林的生成时期(前11世纪~公元220年)。(次重点)

2、园林的转型时期(220~589年)。(次重点)

3、园林的全盛时期(589~960年)。(重点)

4、园林的成熟时期(宋元明清)。(重点)

第二节 园林的类型

1、按园林的风格分类。(重点)

2、按园林的功能分类。(重点)

3、按园林的区域分类。(重点)

第三节 园林构景艺术

1、园林的主要构景原则。(重点)

2、园林的主要构景手法。(重点)

3、园林的主要景观建筑。(重点)

 

第十一章  城镇类旅游资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城镇旅游资源的基本知识,掌握中国七大古都旅游资源的特点,了解特色小镇及都市的旅游资源。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历史文化名城

1、历史文化名城的含义。(重点)

2、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重点)

3、中国七大历史古都。(重点)

第二节 特色小城镇

1、概述。(一般)

2、特色小城镇的类型。(次重点)

第三年 现代都市风光

1、现代都市风光特征与标志性建筑。(次重点)

2、现代都市科学文化设施与经济活动设施。(次重点)

3、现代都市休闲娱乐设施。(次重点)

 

第十二章 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社会风情类型旅游资源的含义、类型、特点及旅游功能,熟悉中国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和特色民居,了解传统服饰、代表工艺品以及婚丧习俗、节庆活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社会风景与旅游

1、社会风情的含义及类型。(重点)

2、社会风情的特点。(重点)

3、社会风情的旅游功能。(重点)

第二节 饮食习俗和特色民居

1、饮食习俗。(重点)

2、特色民居。(次重点)

第三节 传统服饰和民间工艺品

1、传统服饰。(次重点)

2、民间工艺品。(重点)

第四节 婚丧习俗和节庆活动

1、婚丧习俗。(次重点)

2、节庆活动。(重点)

 

第十三章  文学艺术类旅游资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理解文学艺术的旅游功能,了解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充分体会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在旅游活动中价值体现,基本掌握开发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一般原则和形式。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旅游功能与特点

1、文学艺术的旅游功能。(重点)

2、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特点。(重点)

第二节 旅游文学艺术形式概念

1、游记。(次重点)

2、风景诗句。(次重点)

3、楹联、题刻。(次重点)

4、神话传说。(次重点)

5、影视、戏曲。(次重点)

6、书法、绘画。(次重点)

第三节 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1、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次重点)

2、文学艺术旅游资源开发形式。(次重点)

 

第十四章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资源调查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了解旅游资源普查的目的、意义,普查程序;掌握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方法以及旅游资源评价因子体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1、旅游资源调查的原则。(重点)

2、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重点)

3、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重点)

第二节 旅游资源普查系统

1、旅游资源普查的目的与意义。(重点)

2、旅游资源普查的程序。(重点)

3、旅游资源调查资料的分类。(重点)

第三节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1、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重点)

2、旅游资源评价方法。(重点)

第四节 旅游资源评价因子体系的建立

1、旅游资源评价因子权重体系。(次重点)

2、旅游资源评价因子指标体系。(次重点)

第五节 《国标》中旅游资源评价

1、评价体系。(次重点)

2、计分方法。(次重点) [page]

 

第十五章  旅游资源信息系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概念及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了解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并认识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功能特点及用途。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概述 

1、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概念。(次重点)

2、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次重点)

3、数据库系统。(次重点)

4、系统使用和管理人员。(次重点)

第二节 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设计

1、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重点)

2、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功能。(次重点)

3、旅游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设计。(重点)

4、旅游资源信息系统应用模块的设计。(次重点)

第三节 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应用

1、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式。(次重点)

2、旅游资源分析评价。(次重点)

3、旅游资源开发决策。(重点)

4、旅游资源管理。(一般)

 

第十六章  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与程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概念、理念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通过对自然风景类、文物古迹类、社会风情类、宗教类及消遣类旅游资源特点和旅游功能的进一步分析,掌握各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主题及可开展的旅游活动内容;掌握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程序及各阶段开发的主要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

1、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次重点)

2、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旅游地开发。(重点)

3、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重点)

4、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重点)

第二节 旅游资源开发理论基础。(重点)

1、区位论。(重点)

2、经济学与市场学理论。(重点)

3、特色发展理论。(重点)

4、旅游者行为理论。(重点)

5、增长极理论。(次重点)

6、点轴开发理论。(重点)

7、网络开发理论。(重点)

8、景观生态学理论。(重点)

9、系统理论。(重点)

第三节 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重点)

2、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重点)

3、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重点)

4、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重点)

5、消遣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重点)

第四节 旅游资源开发程序。(重点)

1、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重点)

2、可行性论证。(重点)

3、开发导向模式与开发定位。(重点)

4、旅游资源开发设计与旅游产品优化。(重点)

 

第十七章  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资源开发效应的基础上,掌握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及保护措施,以及实现环境保护、社会文化保护的方法及对策;掌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实质、属性、内容及原则;明确生态旅游的含义及其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联系与区别;了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及实现途径。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旅游资源开发效应

1、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效应。(重点)

2、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效应。(重点)

3、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效应。(重点)

4、旅游资源开发的社会、文化效应。(重点)

第二节 旅游资源保护

1、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重点)

2、破坏旅游资源的因素。(重点)

3、旅游资源的保护。(重点)

4、环境保护。(次重点)

5、社会文化保护。(次重点)

第三节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重点)

2、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属性、内容及原则。(重点)

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次重点)

4、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趋势与实现途径。(重点)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指定教材

《旅游资源与开发》 甘枝茂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二、考试内容

本课程考试内容覆盖到各章节,所有试题按照题目数量在教材各章节中平均分布。

三、有关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的考试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内容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

2.每份纸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的比例约为:重点65%、次重点25%,一般占10%。

3.本课程较合适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4.本课程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海拔高度在5000至7000米的山地是(      )

①低山      ②中山      ③高山      ④级高山

2.多选选择题:

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有(    )

①拙政园             ②网师园         ③颐和园      

④南京中山公园       ⑤承德避暑山庄

3.填空题:

岩浆上升到地壳一定位置停留下来,冷凝后形成的岩石称为(    )

4.名词解释:

喀斯特地貌

5.简答题:

园林建筑小品的类型有哪些

6.论述题:

试说明气候、气象与旅游活动的关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2014年自考语言学概论考试大... 2014年自考语言学概论考试大纲:语汇
2014年自考语言学概论考试大... 2014年自考语言学概论考试大纲:语法
2014年自考语言学概论考试大... 2014年自考语言学概论考试大纲:语义
2014年自考语言学概论考试大... 2014年自考语言学概论考试大纲:语言学的应用
2012年全国自考《思想道德修... 2012年全国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大纲:第二章
2014年自考语言学概论考试大... 2014年自考语言学概论考试大纲:文字
2012年全国自考《思想道德修... 2012年全国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大纲:第六章
2013年河北自考课程考试大纲... 2013年河北自考课程考试大纲:工作分析(代码:06092)
2013年江苏自考微观经济学(... 2013年江苏自考微观经济学(27378)考试大纲七
2013年江苏自考测试技术(2... 2013年江苏自考测试技术(28440)考试大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