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整个认识活动的起点是( A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推理
22.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包括( B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概念—判断—推理 D.感觉—知觉—表象
23.真理就是( C )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本身 B.对人们有用的理论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D.为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观点
24.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没有不可知之物,这是( C )
A.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可知论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25.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 B )
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可知论 D.二元论
2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C )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的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27.正确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可以避免现实工作中的( B )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C.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 D.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
2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属于( C )
A.可知论 B.经验论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C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独立存在的真理 C.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 D.两种不同发展方向
30.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飞跃是( C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B.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 C.从认识到实践 D.从实践到认识
31.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D )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3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D )
Www.KaO8.CC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33.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织作了深入研究,才写出《古代社会》这部不朽著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这件事说明(C )
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 B.只要掌握实际材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
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
34.17世纪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监禁。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的发展,1980年10月罗马教皇不得不公开为伽利略平反。这说明(B )
A.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B.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C.谬误是对客观实际的歪曲反映D.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35.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主观认识(A )
A.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B.是否与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
C.是否同正确的理论相一致 D.是否得到多数人的赞同
36.“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说明( C )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B.实践决定认识
C.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D.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7.恩格斯讲:“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名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C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人的认识对象是由实践决定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38.弗兰西期?培根曾说过:“经验主义哲学好比蚂蚁,只会盲目地收集材料,不会进行加工;理性主义者好比蜘蛛,只会从自己的肚子里吐丝编成神秘之网,而不知联系实际。真正的哲学家应当象蜜蜂一样,在花园里采集原料,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里“蜜蜂酿蜜”的哲学寓意是( D )
A.感性认识来源于实际,因此比理性认识更加可靠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此比感性认识可靠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样重要 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39.“谈虎色变”从认识的基本形式看是( C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
40.“学而不思则罔”说明( C )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才是高级阶段
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表的反映,不能认识事物
C.通过思想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
D.人们只要思维,就能产生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