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造价工程师考试辅导:地基与基础
06-05
0
一、地基与基础的关系
基础是建筑物的地下部分,是墙、柱等上部结构的地下的延伸,是建筑物的一个组成部分,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其传给地基。地基是指基础以下的土层,承受由基础传来的建筑物的荷载,地基不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
二、地基分类
地基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大类。天然地基是指天然土层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不需经过人工加固便可作为建筑的承载层,如岩土、砂土、黏土等。人工地基是指天然土层的承载力不能满足荷载要求,经过人工处理的土层。
人工地基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压实法、换土法、化学处理法、打桩法等。天然地基施工简单、造价较低,而人工地基比天然地基施工复杂,造价也高。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天然地基。
(1)压实法:地基土是由土壤颗粒、水、空气三部分组成。当土壤中水及空气含量过大时,土壤的承载力就低,且压缩变形量也大。含水量大、密实性差的地基土,可预先人工加压,排出一定量的空气和水,使土壤板结,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这种方法不消耗建筑材料,较为经济,但作业效率低。
(2)换土法:当地基的上表层部分为承载能力低的软弱土(如淤泥、杂土)时,可将软弱土层全部挖走,换成坚硬土(或垫上砂、碎石,或垫上按一定比较配制的砂石混合体),这种方法称为换土法。这种方法处理的地基强度高,见效快,但成本较大。
(3)化学处理法:对局部地基强度不足的在建建筑物或已建建筑物,可以采用注入化学物质,促使土壤板结,提高地基承载力。
(4)打桩法,是将钢筋混凝土桩打入或灌注入土中,由桩和桩间土层一起组成复合地基,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常见的桩基有:钻孔桩、振动桩、爆扩桩等。
三、基础类型
基础的类型与建筑物上部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的承载能力、地基上的地质、水文情况、材料性能等因素有关。
基础按受力特点及材料性能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按构造的方式可分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片筏基础、箱形基础等。
1.按材料及受力特点分类来源:考吧网WwW.kao8.Cc
(1)刚性基础。刚性基础所用的材料如砖、石、混凝土等,它们的抗压强度较高,但抗拉及抗剪强度偏低。用此类材料建造的基础,应保证其基底只受压,不受拉。由于受地耐力的影响,基底应比基顶墙(柱)宽些。根据材料受力的特点,不同材料构成的基础,其传递压力的角度也不相同。刚性基础上压力分角d称为刚性角。在设计中,应尽力使基础大放脚与基础材料的刚性角相一致,以确保基础底面不产生拉应力,最大限度地节约基础材料。受刚性角限制的基础称为刚性基础。构造上通过限制刚性基础宽高比来满足刚性角的要求。
2.按基础构造形式分类
(1)独立基础(单独基础)
①柱下单独基础。单独基础是柱子基础的主要类型。它所用材料根据柱的材料和荷载大小而定,常采用砖、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
现浇柱下钢筋混凝土基础的截面可做成阶梯形或锥形,预制柱下的基础一般做成杯形基础,等柱子插入杯口后,将柱子临时支撑,然后用细石混凝土将柱周围的缝隙填实。
②墙下单独基础。墙下单独基础是当上层土质松软,而在不深处有较好的土层时,为了节约基础材料和减少开挖土方量而采用的一种基础形式。砖墙砌在单独基础上边的钢筋混凝土地梁上,地梁的跨度一般为3~5m.
(2)条形基础。条形基础是指基础长度远大于其宽度的一种基础形式。按上部结构形式,可分为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条形基础。
①墙下条形基础。条形基础是承重墙基础的主要形式,常用砖、毛砖、三合土或灰土建造。当上部结构荷载较大而土质较差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一般做成无肋式;如地基在水平方向上压缩性不均匀,为了增加基础的整体性,减少不均匀沉降,也可做成肋式的条形基础。
②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当地基软弱而荷载较大时,采用柱下单独基础,底面积必然很大,因而互相接近。为增强基础的整体性并方便施工,节约造价,可将同一排的柱基础连通做成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3)柱下十字交叉基础。荷载较大的高层建筑,如土质软弱,为了增强基础的整体刚度,减少不均匀沉降,可以沿柱网纵横方向设置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形成十字交叉基础。
(4)片筏基础。如地基基础软弱而荷载又很大,采用十字基础仍不能满足要求或相邻基槽距离很小时,可用钢筋混凝土做成混凝土的片筏基础。按构造不同可分为平板式和梁板式两类。平板式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底板上做梁,柱子支承在梁上;另一类是将梁放在底板的下方,底板上面平整,可作建筑物底层底面。
(5)箱形基础。为了使基础具有更大刚度,大大减少建筑物的相对弯矩,可将基础做成由顶板、底板及若干纵横隔墙组成的箱形基础,它是片筏基础的进一步发展。一般都是由钢筋混凝土建造,减少了基础底面的附加应力,因而适用于地基软弱土层厚、荷载大和建筑面积不太大的一些重要建筑物,目前高层建筑中多采用箱形基础。
四、基础埋深
从室外设计地面至基础底面的垂直距离称为基础的埋深。建筑物上部荷载的大小,地基土质的好坏,地下水位的高低,土壤冰冻的深度以及新旧建筑物的相邻交接等,都影响基础的埋深。埋深大于4m的称为深基础,小于等于4m的称为浅基础。为了保证基础安全,同时减少基础的尺寸,要尽量把基础放在良好的土层上。但基础埋置过深,不但施工不便,且会提高基础造价,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各选择一个合理的埋置深度。原则是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尽量浅埋,但不应浅于0.5m;在靠近地表的土体,一般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性质不稳定,且又是生物活动、生长的场所,故一般不宜作为地基的持力层。基础顶面应低于设计地面100mm以上,避免基础外露,遭受外界的破坏。
五、地下室防潮与防水构造
在建筑物底层以下的房间叫地下室。
1.地下室分类
按功能可把地下室分为普通地下室和人防地下室两种;按形式可把地下室分为全地下室和半地下室两种;按材料可把地下室分为砖混结构地下室和混凝土结构地下室。
2.地下室防潮
当地下室地坪位于常年地下水位以上时,地下室需做防潮处理。对于砖墙,其构造要求是:墙体必须采用水泥砂浆砌筑,灰缝要饱满;在墙外侧设垂直防潮层,其具体做法是在墙体外表面先抹一层20mm厚的水泥砂浆找平层,再涂一道冷底子油和两道热沥青,然后在防潮层外侧回填低渗透土壤,并逐层夯实。土层宽500mm左右,以防地面雨水或其他地表水的影响。
另外,地下室的所有墙体都必须设两道水平防潮层。一道设在地下室地坪附近,具体位置视地坪构造而定;另一道设置在室外地面散水以上150~200mm的位置,以防地下潮气沿地下墙身或勒脚渗入室内。凡在外墙穿管、接缝等处,均应嵌入油膏填缝防潮。当地下室使用要求较高时,可在围护结构内侧涂抹防水涂料,以消除或减少潮气渗入。见图2.1.3。
3.地下室防水
当地下室地坪位于最高设计地下水位以下时,地下室四周墙体及底板均受水压影响,应有防水功能。地下室防水可用卷材防水层,也可用加防水剂的钢筋混凝土来防水。卷材防水层的做法是在土层上先浇混凝土垫层地板,板厚约100mm,将防水层铺满整个地下室,然后于防水层上抹20mm厚水泥砂浆保护层,地坪防水层应与垂直防水层搭接,同时做好接头防水层。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2013年造价工程师《建设工程... 2013年造价工程师《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土建)》考试大纲
造价师考试报考指南:考试介绍 2013年造价师考试报考指南:考试介绍
造价师考试报考指南:合格标准 2013年造价师考试报考指南:合格标准
2012年造价工程师考试辅导:... 2012年造价工程师考试辅导: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
造价师考试报考指南:考试科目 2013年造价师考试报考指南:考试科目
2011年注册造价工程师考试:... 2011年注册造价师考试时间10月22、23日
2013年造价工程师考试教材用... 2013年造价工程师考试教材用书:建设工程计价
2013年全国造价工程师考试大... 2013年全国造价工程师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