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归纳
1.掌握文体知识,能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
2.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
3.具有布局谋篇,有效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4.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重点提示
一、常见的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反语、反问、设问等。
(一)比喻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比喻又分为明喻、借喻、暗喻等多种方法。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和喻体。比喻的作用是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
(二)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是以部分代全体);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三)比拟
比拟是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为拟物,后者称为拟人。如: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四)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包括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三种类型。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扩大夸张)
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缩小夸张)
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超前夸张)
(五)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六)对偶
对偶是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七)排比
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乎我的意料。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八)反复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间隔出现。如: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九)反语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十)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十一)设问
设问是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设问是自问自答的)。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page]
三、教育写作
(一)教育写作应注意的问题
1.材料的阅读
阅读材料是写作的基础。因此必须根据作文要求,有针对性地、认真地反复阅读材料。阅读时要通读和细读相结合。
通读即快速扫阅全文,了解材料的题材、体裁、结构和逻辑关系,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主要问题以及主要问题的类别和性质。
细读是指在通读的基础上,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把握材料的细节,进一步明确材料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事实,弄清主要问题形成的特殊原因和条件,把握其主要矛盾;挖掘隐含在材料中的深刻含义,归纳出可资论证的观点。
2.概括主题的方法
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就是用简明的语言文字,准确地概括主要问题的内容、性质,阐明主要观点和看法。具体到写作上,则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而言,它类似于普通文体写作概述主要问题,是建
立在对材料内容和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之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可能是多方面的,包含的意思可能是多层次的,反映的观点可能差别很大。因此,分析和归纳问题时要有所侧重,即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搞清问题的针对性。
3.解决问题的方法
考生可根据给定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及其类别,与自己收集的这一类别的社会问题进行比较和印证,认识该主要问题形成的普遍规律以及一般的解决方案,同时根据该主要问题形成的特殊原因和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一般性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提出方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提出的方案就要针对问题产生的现实原因、条件和具体环节,提出各种解决办法,消除问题在各个主要环节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提出方案不可能一步到位,方案中可能有不完善的方面,因此要对方案反复论证评估,查找漏洞,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使最终方案成为可选的最佳方案。
在表述解决方案时,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要层次分明,前后照应,不能杂乱无章,更不能相互抵触。
4.论述问题的方法
(1)立论
立论是写作议论文的关键环节,即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立论必须立足于给定材料,从中挖掘出可供议论的中心论点。
在立论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立论要联系教育现实,有针对性。教育写作所给材料都是反映教育方面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考生要在立足于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基础上,广泛联系教育现实中相同性质的问题,从中引申归纳出自己的中心观点。
②立论要正确、鲜明、集中、深刻、新颖。立论正确是指论点必须是从给定材料中引申出来的、合乎社会普遍认同的观点,能够揭示问题的本质,符合客观规律。立论鲜明是指论点要是非明确,立场坚定。立论集中是指议论文中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即论点要高度概括,能表明作者的主要看法和观点。立论深刻是指论点见解有独到之处,能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立论新颖是指论点新颖,能给人以新的启迪。
(2)拟标题
标题是作者给文章所起的名字,或称文题或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组成部分,是文章的眼睛,与文章的思想内容、题材、情调、色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标题往往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产生急于读下去的强烈欲望;能帮助揭示主题,有助于读者理解文意。
议论文中常见的标题的拟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标题直接点明主题。这种标题开门见山、一目了然,使读者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标题只说明文章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并不表明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观点。
③标题运用设问、比喻或象征的手法。这类标题针对性强、引人注目,能启发人思考。
④标题引用语录或诗句。这类标题的拟定一般引用革命导师、英雄人物的话或现成的诗句。
总之,标题的拟定方法有很多,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保证拟定的标题要准确、醒目、精炼、新颖。
(3)结构安排
在解决了立论和标题后,就需要进行结构安排,对文章内部的观点和材料进行合理安排,也就是确定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都有中心论点,它贯穿全文,统率若干论点和论据。写议论文时,要对这些有全面的考虑,清楚的安排,使之有纲有目,科学化、条理化。一般采用以下结构:
①序论:概引材料,略作分析,提出论点
序论也叫引论,主要任务是把要议论的问题和阐述的中心论点介绍给读者,使人们对文章所要阐明
的事物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序论写在文章之首,是文章的开头。
②本论: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正面论证或反驳
本论是文章的主体,是议论文分析问题的部分。它的任务是对文章的中心论点展开深入的分析,组织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或反驳谬论的错误。
本论的结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A.并列式。即对所论述的中心分几个方面来论证。
B.推进式。即对论点论述层次或反驳论点批驳层次形成一个层层深入、步步发展的“阶梯式”的论证安排方式。
C.总式。即文章说理层次是先逐次展开论述,之后再综合分析归纳中心论点。
D.总分式。即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再根据中心论点,或用几个分论点,或用几个论据分别阐述这个中心论点。
E.总分总式。即文章的说理层次是:先总提,后分述,最后总论。
③结论:联系实际,引申论点,发出号召
结论是议论文解决问题的部分,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后所做出的答案。结论应当使人读后若有所思,深得启迪。
结论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A.综合全篇,卒章显志;
B.展示未来,鼓舞斗志;
C.提出问题,引起注意;
D.对症下药,提出办法;
E.前后照应,首尾相连。
(二)教育常用文体写作
1.教学计划
(1)教学计划的含义、目的和要求
教学计划是教育者、教育单位及教育部门根据一定时期的政策方案、工作任务,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预先对某一时期、某一工作所做的安排和构想,并用书面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文体。
教学计划的写作目的是对未来时期内的工作进行统筹安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避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便于检查、总结和推动工作。每一位教师,都要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
① 要熟练掌握教育政策、法规和教育理论;
② 要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
③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④ 要条理清楚,简明扼要;
⑤ 要利于实施,方便操作;
⑥ 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2)教学计划的基本格式
①标题
教学计划的标题,一般包括三个因素:计划实施者、时限和计划内容。如果计划不成熟或者尚未正式讨论通过,则可在标题后面或下面括号注明“草案”或“供讨论用”字样。
②正文
一般分为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具体措施和相应步骤等几个部分。
A.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主要是指写出制订计划的背景。如上级机关的方针、政策、指示,时代对该工作提出的任务和要求,过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和存在的问题,制订该计划的某些看法和认识等。行文要简明扼要。
B.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指写出该计划实施的总目的,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要求制订计划者在计划中体现出所预期的宏观目标,表达精确,位置醒目。
C.具体措施和相应步骤
具体措施和相应步骤是指写出为实现总体目标而做的工作安排。它是全文的重心,包括局部性的目标要求、工作项目、分工、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步骤等内容。措施和步骤的写作,要求体现出主要工作和次要工作、重点措施和一般措施。重点的内容在行文中要予以突出,即具体措施的内容应得力、具体,实施步骤应切合实际,完成时限要留有余地、积极稳妥。此外,还应注意工作安排要分工明确,职责分明。
(3)结尾
结尾要写明制订计划的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