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河南小学心理学绝密考点: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07-18
0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炭展的含义(理解)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多)
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其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其三,不平衡性。
其四.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
(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二)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1.童年期
又称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2.少年期
又称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二)关于关键期(理解)
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第二节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这里的运算并不是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演算,而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判断)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2 7岁)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二、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研究表明,青少年一般先在自然学科领域出现形式运算思维,在社会学科领域的思维发展较慢。
  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判)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判)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

第三节 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认识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个体对自己的自我体验;三是意志成分,属于对自己的控制。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判)
(三)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若个体自认为品德高尚,就会在生活中自觉维护真理和正义,拒绝自以为不正义的事情。
(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三、社会性发展
大约从三年级开始,儿童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开始对教师作出评价,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对喜欢的教师报以积极反应,并重视教师的评价,对不喜欢的教师予以消极反应。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弄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该过程因个体之间的不同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而存在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疗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场独立与场依存
场独立和场依存这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
2.沉思型与冲动型
3.辐台型与发散型(理解)
(二)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量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该套量表仍采用智商的概念,但这里的智商是以同年龄组被试的总体平均数为标准确定的,称为离差智商。
2.智力的差异
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大量的研究表明,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1%。
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等。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首先,应该刨设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简答)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性格的概念
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恢心。
(二)性格的差异
1.性格的特征差异(理解)
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
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
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根据性格的特征差异,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三)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特殊儿童的概念(略)
(二)特殊儿童的类型
1.智力超常儿童
智力超常儿童是指智商超过140的儿童。
2.弱智儿重
弱智儿童通常是指智商低于70的儿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2015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 2015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深度押密试题二
2015年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 2015年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临考应试题一
2015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 2015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深度押密试题三
2015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 2015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深度押密试题四
2015年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 2015年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临考应试题二
2015年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 2015年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临考应试题三
2014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 2014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最新考题三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专家命题卷二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专家命题卷三
2015年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 2015年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临考应试题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