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卢森堡、荷兰、新西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和美国。
这些国家的人口,1990年为8.2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5.5%,其面积为3255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总面积的24.3%。
这些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1990年为163474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9846美元,相当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37120亿美元的4.4倍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1311美元的15倍。
在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60年占6.3%下降到1990年的2.5%;同期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36.4%下降到26.6%,与工农业的情况相反,劳务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着提高;同期,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51.6%上升至U 64.7%。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发展中很不平衡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仍占支配地位,但发展很不平衡(见下表)
世界贸易地位迅速提高的主要厉因,是与它们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及所采取有利于提高商品竞争能力的政策措施密切相关的。
二、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传统商品贸易结构进一步向高级化、多样化的制成品发在传统商品贸易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在迅速下降,而制成品占比重在不断上升。其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各种工业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则大大高于整个世界和其他两种类国家的水平。与此同时,在制成品构成中,高技术产品已占主要地位。在发达国家制成品出口中,高技术产品已高达60%。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二)技术贸易日益发展
伴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由技术、信息和智能构成的"软技术"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独特贸易商品。60年代中期,世界技术贸易总额为25亿美元.70年代中期增加到¨o亿美元,80年代中期又突破500亿美元,平均每十年翻两番。目前,技术贸易主要在工业发达国家中进行。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贸易约占世界技术贸易总额的80%,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贸易只占世界技术贸易总额的1.o%。在世界技术贸易中,跨国公司控制了相当的份额。
(三)服务贸易地位上升
服务贸易包括商业性服务、通讯、建筑、销售、教育、金融、保健、旅馆和饭店、保险、个人文化与娱乐、交通运输等类别。据统计,商业服务贸易在整个世界出口商品构成中的比重已从1980年的17%提高到1989年的19%,贸易额已达到6530亿美元,其年均发展速度(1980-1989年)为6.5%,高于商品贸易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5%。
三、贸易集团化的趋势加强,争夺国外市场斗争日趋加剧战后初期贸易集团化就已出现,50年代和60年代出现了大批经济贸易集团,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处于停顿状态,80年代 后半期又掀起世界范围经济贸易集团化的高潮。
(一)国家贸易集团在加强
L欧洲经济共同体1985年宣布,它到1992年将形成一个大市场,成员国间不仅相互免除关税、商品完全自由流动,而且资金、人员和劳务也自由流通。据欧共体委员会发表的最新报告,为保证人员、商品、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所需措施中的80%已获通过,即1985年《关于建立内部市场的白皮书》预计o制订的282项措施中,截至1991年底止,已有232项被确定下来。到1993年初,从总体上看,欧共体建立统一大市场的近期目标已基本实现,统一大市场已开始运行。
2.美国与加拿大缔结自由贸易协定,规定从1989年1月1日起的10年内,美加之间逐步减免以至取消关税,形成美加自由贸易区。此后,美国与墨西哥就签订贸易协定开始谈判。
3.面对欧洲和美洲的经济贸易集团化趋势,亚太地区官方和学者提出了建立"太平洋共同体"、"东亚经济圈"和"华人经济 圈"的种种设想。1994年11月15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国家领导人,在印尼茂物举行会议,发表了《茂物宣言》,宣布:不迟于2020年在亚太地区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的目标。
(二)贸易集团化趋势在进一步扩大
1.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于1991年10月22日就建立欧洲经济区达成协议。根据协议,欧共体12国和联盟7国将从1993年1月1日起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从而形成一个占世界贸易量42%的自由贸易市场。
2.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自由贸易区与地中海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将加强。
3.美国进一步推动与墨西哥和拉美一些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1992年12月美、加、墨三国首脑分别在各自的首都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3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4.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经济贸易合作将加强。两国间货物贸易的自由化比原计划提前五年开始实行。从1990年7月1日起,所有原产于新西兰或澳大利亚的产品在两国贸易中将免征进口关税。
(三)贸易集团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欧共体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34.1%提高到1991年的39.3%。其中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增长尤为迅速。欧共体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1985年的18.3% 提高到1991年的24.5%。
(四)发达国家之间争夺国外市场的斗争进一步加剧
1.美国、欧洲经济共同体、日本之间的贸易战日益加剧。表现在:(1)美欧农产品贸易战逐步激化;(2)日美之间的贸易战不断升级。80年代中期以前,日美的贸易摩擦主要是由于日本个别商品对美出口剧增引起的摩擦,涉及的商品有纺织品、钢铁、汽车和彩色电视机等。80年代中期以后,日美的贸易摩擦已由个别商品的出口剧增变为许多商品出口剧增的整体不平衡的经济摩擦;(3)欧洲共同体与日本贸易关系日益紧张,对日贸易逆差不 断扩大。
2.在这场市场斗争中,引起的摩擦的范围愈来愈广泛,不仅包括传统工业品、农产品,而且包括尖端技术产品和服务贸易。
3.在这场斗争中,不仅表现为限制商品进口,保护本国市场或经济集团的内部市场,还表现为迫使对方开放市场。70年代,日本和美国、欧洲经济共同体之间贸易摩擦的重点是丧失比较优势的国家限制商品进口和要求对方限制出口来保护本国或经济集团的市场。进入80年代后,这-重点转向强迫对方开放市场,增加市场准入,否则就对该国进行制裁和报复,这是美国、西欧国家对付日本等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