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族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并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样式,包括历史文化和各种经济民俗、饮食、衣着、婚姻、居住、丧葬习俗以及乡规民约、人生礼仪、节日庆典、信仰民俗、歌舞、竞技等。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并加以强调,赋予强烈的感情色彩,将其升华为本民族的标志。不同的民族由于所处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差异,各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事象。正是这种独具个性的事象使民族文化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首先,从文化本身来说,它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公益属性,也有经济功能和效益功能。民族文化同样具有这些特性。只要思路正确,引导得当,利用合理,就能实现民族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在这方面成功的范例很多,云南丽江的发展靠的是东巴文化,江苏周庄的发展靠的是江南水乡文化,浙江龙井村的发展靠的是茶文化。阿诗玛、刘三姐、金花等等这些本来只是白族、彝族、壮族的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她们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后,却带动了经济特别是直接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从民族文化事象特性来看,民族文化事象既有悠远的过去,又有活生生的现在;既有古老的历史况味,又透发着现实新鲜气息,其根须一直延伸到当代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各个阶层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民族文化的这种多重品格的特性,正好迎合了当代人们旅游心理的特殊需要。哲人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性的。越是古老的物品越有价值,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具有国际意义。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事象,如果其民族特性越鲜明、原始气味越浓、历史氛围越重、地域差别越大、生活气息越足,越是能吸异乡游客的一种神而往之、舞之、吟之的旅游资源。
(一)是厚重的物质类民族文化事象。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两座小城之一的凤凰古城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印证苗疆历史的南方长城蜚声中外,始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兵营是全国保留最完整的两座半古城之一,反映土家族历史的溪州铜柱和老司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遗址。去年在龙山县里耶发掘了2200年前的秦代古城、古井和古简,生动地“复活”了秦王朝历史,专家称“北有兵马俑,南有里耶简”,是当年全国第二大考古发现。
(二)是丰富多彩和具有唯一性的口头和非物质类民族文化事象。有独具特色的反映土家苗族的心理性格和社会属性的伦理、婚恋、丧葬、饮食、喜好、禁忌等社会生活习俗,其中土家“哭嫁”、苗族“边边场”和饮食文化中的酸鱼、酸萝卜等酸菜系列,腊肉、腊肠等薰制系列,菜豆腐、大头菜等土菜系列声名在外。有具有特定主体和特定社会功能及程式化仪式的节日文化,如舍巴节、赶秋节、龙舟节、挑葱会、四月八等,全年中几乎月月有节庆日。有以苗族鼓舞、土家摆手舞为代表的舞蹈艺术,被称为戏剧“化石”的傩戏,以押调押韵和具有多种咏唱演唱腔调为特色的反映民族历史和生产生活形态的苗族、土家族口传文学,其中苗族的口传文学完全以母语传承。有以茅古斯、接龙舞、椎牛等为代表的反映民族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既娱神也娱人的祭祀仪式。有构图寓意深刻、做工精细的刺绣与银饰结合的服饰文化,苗族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有神奇独特的绝技艺术,如苗族踩铧口、上刀梯、高桌狮子,土家族高台龙灯,如叶玉翠的织锦、田儒龙的玻璃吹画、满维禄的扎染、刘贡鑫的蜡染、黄靠天的凿花等。神奇的湘西,孕育了中化民国总理熊希龄、民族工业先导李烛尘、乡土文学大师沈从文、画怪才黄永玉等名人。
(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
从目前情况来看,湘西州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相当大程度上,仍处于正待开发的阶段,其所蕴藏含的能量尚未全部释放出来,有的甚至呈逐渐淡化、消亡的趋势。因此,尽力保护、开发湘西的民族文化资源,建设民族文化大州,并尽力文化经济化,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文化优势,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弘扬民族文化,也是发展湘西旅游业的必然选择。
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要结合自然景观的建设,有针对性地重点研究旅游景区景点的历史文化、民族习俗、传说典故、民族服饰和特色餐饮,通过宣扬名胜古迹,闪耀出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赋予民族风情以新的活力。
吸收各地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思路,应以湘西极其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类文化事象为资源依托,按照旅游要素搞好开发总体规划和基本建设,同时加强整体促销力度和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配套开发。
第一,建设一批民族文化标志性工程。民族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民族文化标志性工程应该是我们土家族、苗族的精粹,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最浓缩的民族性、高度的个性化和无可替代的唯一性,反映民族的深厚文化积淀、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古老而又富有生命野性活力的文化信息,体现民族的灵魂,兼有对民族文化开发开放与保护抢救的双重作用。
1、建立活态街区。之所以要建立活态街区,是因为民族文化特别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事象,是存在于整个民族文化系统当中,保持它同它存在环境和背景的血肉联系,使之继续存在于现实社会中,才能在艺术生活中发展。同时活态街区是一种活态保护,其突出特点是有听的、看的、观的,是活生生的,这是旅游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很具有“票房”号召力。凤凰古城就是这样一种比较完整的活态街区,其开发与保护已有一定的基础,今后应继续朝这个方向发展,并争取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保护遗产。现在要做的是恢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方面的东西,如阳戏表演,扎染、腊染作坊及生产场景,龙舟竞渡,鸬鹚捕鱼,文庙、阳朝宫的供奉活动等,使游客一进入古城,便感受到满地民俗,满眼风物,无处不景,无景不奇。这对于王村古镇、土家故宫老司城、德夯苗寨都应是一个发展方向,只是在具体内容择定上有所不同而已。
2、建立土家族苗族民俗风情村寨。可以说民族风情村是农村版的活态街区,但它更显活力,更具野性,民俗民风更是原汁原味。依山而建的村寨,层层的木质吊脚楼或青石板块垒建的民房,戴斗笠披蓑衣正在耙田的汉子,头戴青丝帕身着绣花衣手摇摇窝的婆婆,一身盛装银器叮当的妙龄少女,甚至于上梁接龙、婚丧嫁娶,甚至于犁耙刀叉、箩筐扎笼,哪一样不是纯正的民风民俗,哪一样又不是风景?一场爬刀山过火海的绝技表演,再组织一场互动式的风情表演,搞一席用门板为桌的农家长龙宴,酸鱼、菜豆腐、包谷烧摆上来,把酒对歌,游客身临其境,又可以参与其中,岂不其乐融融?值得注意的是,民族风情村寨宁少勿多,宁精勿滥,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又损害形象。从量上来说,在土家族、苗族聚居区各搞1——2个;从布局来说,重点考虑凤凰、吉首、永顺三个旅游重点县市。
3、建设民族文化博物馆和民族民俗陈列馆。这是一种静态保护与开发,即搜集、整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事象,置于固定馆舍陈列展出,让游客整体了解湘西州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民俗文化。这种开发既对现有民族文化遗存进行了积极保护,又成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博物馆主要是收集展示文物,陈列馆主要是展示民俗事象,如服饰、农具、娱乐工具等生产生活和信仰崇拜等到方面的东西。此外,还应在里耶古城建设专门的里耶秦简博物馆,这是湘西历史文化旅游的一大卖点。
上一篇:旅游活动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