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城市规划师考试复习笔记八:社区与邻里的概念
08-01
0

2013年城市规划师考试时间为10月19、20日,为了帮助考生能够在城市规划师 考场上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考吧网特别整理了城市规划师考试的一些重点知识,希望对您参加本次考试有所帮助,并在此预祝您金榜题名!

邻里的概念

邻里(Neighborhood)是一种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了友好交往和亲缘关系而形成的共同生活的典型的初级社会群体。在传统的乡村社会里,邻里承担了生产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守望、促进儿童社会化、协助进行社会控制以及交流思想和联络感情等许多重要的社会功能。西方学者把“邻里谱系”分为五种类型:

1) 独裁邻里:有明确名称但没有准确边界的一般地域体。

2) 物理邻里:有清晰边界的更加明确的环境。

3) 均质邻里:在环境特征和自然特征上十分明确并具有内部均质性。

4) 功能邻里:由于特殊的活动类型(比如学习或工作)而联合的地区。

5) 社区邻里:那些包含参与主要社会互动的近亲团体邻里。

很显然,在上述邻里谱系中,前四种类型的共同特征是:包含了人口学特征、经济特征和社会特征方面广泛相似的人们的地域,但它们不是社会互动的基础。而第五种类型实际上就是“社区”,“邻里”和“社区”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形成“社会互动”。

社区的概念与特征

社区(Community)概念的缘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的著作《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他最早提出“社区”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首次将“Community”的概念引入中国并译成“社区”。

腾尼斯(1887)认为,在所有的文化系统中都存在着人类联系的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礼俗社会,它与早期社会形式有关,其中的基本组织单元是家庭或宗亲,其社会关系以深厚、连续、内聚以及完满为特征;另一种是法理社会,它被看作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产物,导致了建立在角色逐渐分化的个人之间理性、效率及契约约束基础上的社会和经济联系。上述观点虽然不能直接导致“社区”概念,但社区应当依照它们而定义。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西方社会学界对社区的研究逐渐增多,对社区这一概念的定义也多不胜数。早在1955年,西方学者希勒里就收集了西方社会科学中对“社区,,的90多种定义,他对这些定义进行总结和概括,发现普遍认同的要素包括3个方面,即:①地区;②共同纽带;和③社会互动。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是社区概念最重要的特征。

社区的概念可以概括为:存在于以相互依赖为基础的具有一定程度社会内聚力的地区,指代与社会组织特定方面有关的内部相关条件的集合,它具有三大构成要素,即地区、共同纽带和社会互动。

在社区的三个特征中,“地区”代表了社区的“物质尺度”,它是一个有明确边界的地理区域;“社会互动”代表了社区的“社会尺度”,即在该区域内生活的居民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的沟通和互动,这也是社区不同于邻里的地方。当然,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这种互动有强弱之分,如针对高档别墅区的社会互动就比较弱,居民间的社会联系相对较少,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活动也少,而针对一般工薪阶层住区的社会互动就比较强,各种社区活动较多,而且居民间的社会联系相对丰富;“共同纽带”代表了社区的“心理尺度”,也就是居民对社区心理上的依赖,即心理的认同和归属感。社区的“物质尺度”和另外两个尺度(即“心理尺度”和“社会尺度”)之间往往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甚至是相互依赖,如一定地理区域的居民在文化习俗、心理认知上有共同的特点,而在文化习俗上类似的人群更倾向于居住在同一区域。

编辑推荐:

2013年城市规划师考试知识点汇总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