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药学专业知识二考试辅导:挥发油
08-24
0

2013年10月的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即将到来,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加强知识基础的巩固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我们考吧网整理了一些关于中药学知识二的考试复习资料汇编如下:

一、基本内容

挥发油又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具有芳香气味、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而又与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油状成分的总称。

(一)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1.萜类成分

挥发油中的萜类成分主要是单萜和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单萜和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构成了挥发油的主要的活性成分。其中,它们的含氧衍生物多具有较强的生活活性,并且是挥发油具芳香气味的主要组成成分。

2.脂肪族成分

挥发油中的脂肪族成分多为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具有挥发性。鱼腥草所含挥发油主要有效成分为癸酰乙醛,具有抗菌作用,有鱼腥气味。

3.芳香族成分

挥发油中的芳香族化合物大多为苯丙素衍生物,如桂皮挥发油中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桂皮醛等。

(二)挥发油的通性

1.性状

(1)颜色

挥发油大多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少数挥发油有其他的颜色。

(2)形态

挥发油在常温下为透明液体。低温放置,可能析出结晶,习称“脑”。

(3)气味

绝大多数的挥发油具有特殊的气味。

2.挥发性

挥发油均具有挥发性,可以此区别脂肪油。

3.溶解性

挥发油为亲脂性物质,难溶于水,可溶于高浓度乙醇,易溶于乙醚、石油醚等亲脂性有机溶剂,在低浓度乙醇中溶解度较小。

4.物理常数

挥发油的物理常数主要有相对密度、比旋度、折光率和沸点等。

5.稳定性

挥发油稳定性比较差,对空气、光线和热都比较敏感。

6.化学反应

挥发油属于混合物,成分复杂。常含有双键、醇羟基、醛、酮、酸性基团、内酯等结构,能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

(三)挥发油的化学常数

1.酸值

表示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的含量指标。

2.酯值

表示挥发油中酯类成分的含油指标。

3.皂化值

表示挥发油中游离羧酸、酚类和酯类成分总量的指标。皂化值为酸值和酯值之和。

二、挥发油的提取分离

(一)挥发油的提取

1.蒸馏法

该法利用挥发油的挥发性和水不溶性,是提取挥发油最常用和最简单的方法。

2.溶剂提取法

低沸点有机溶剂如乙醚、石油醚(30~60℃)等进行提取。采用连续回流提取或冷浸的方法提取挥发油。

3.吸收法

4.压榨法

此法适用于含油量高的新鲜植物药材的提取。

5.CO2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特别适用于提取不稳定、易氧化、受热易分解的挥发油成分。具有提取效率高,提出物杂质含量低等优点。

6.微波萃取法

(二)挥发油的分离

1.冷冻析晶法

将挥发油于-20~0℃以下放置,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由油状的液体变成结晶型的固体析出。如薄荷油中薄荷脑的分离。

2.分馏法

根据沸点差异,采用分馏法分离。挥发油的组成成分由于类别不同,分子量的大小不同,双键的数目、位置及含氧官能团等都可能有一定的差异,因而沸点也有一定的差距。如单萜类化合物的沸点随双键的增多而升高,含氧单萜的沸点随其官能团极性的增大而升高。

3.化学分离法

(1)碱性成分的分离

分离挥发油中的碱性成分时,可将挥发油溶于乙醚,加1%硫酸或盐酸萃取,分取酸水层,碱化,用乙醚萃取,蒸去乙醚即可得到碱性成分。

(2)酚、酸性成分的分离

先用5%的碳酸氢钠溶液直接进行萃取,分出碱水层后加稀酸酸化,乙醚萃取,蒸去乙醚可得酸性成分。提取酸性成分后的挥发油再用2%氢氧化钠萃取,分取碱水层,酸化,乙醚萃取,蒸去乙醚可得酚类或其他弱酸性成分。

(3)醇类成分的分离

挥发油与丙二酸单酰氯或邻苯二甲酸酐或丙二酸反应。

(4)醛、酮成分的分离

①挥发油加亚硫酸氢钠饱和溶液,分出水层或加成物结晶,加酸或碱液处理,以乙醚萃取。

②挥发油加入适量Girard T或P的乙醇溶液,加热回流,用乙醚萃取除去不具羰基的组分,水层酸化后再用乙醚萃取。

(5)其他成分的分离

4.色谱分离法

(1)吸附柱色谱

常用硅胶和氧化铝为吸附剂。

(2)硝酸银络合色谱

化合物形成络合物的能力越强,被吸附剂吸附越牢。一般来说,双键多的化合物易形成络合物,末端双键较其他双键形成的络合物稳定;顺式双键大于反式双键的络合能力。 www.KAo8.cc

例如,石菖薄挥发油中具反式双键的α-细辛醚先洗脱出来,其次是具顺式双键的β-细辛醚,最后是具末端双键的欧细辛醚。

三、挥发油的气相色谱鉴定

(一)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具有分离效率好、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分析速度快的优点。气相色谱法常用相对保留时间对挥发油各组分进行定性鉴别。

1.流动相:(载气)氢气、氦气、氮气等。

2.固定相:

①非极性的饱和烃润滑油类(如硅酮、甲基硅油等),适用于沸点差异大的萜类成分的分离。

②极性固定相类(如聚酯、聚乙二醇类等),适用于沸点差异小,而极性差异大的萜类成分的分离。

3.柱温:多采用程序升温法,可使挥发油中的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一次分离成功。

(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

编辑推荐:

2013年执业药师中药学知识(二)精选模拟试汇总四   

2013年执业药师中药学知识(二)精选模拟试汇总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2013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 2013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考试辅导知识:鹿角胶真假识别
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鉴... 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鉴定学)知识复习:全草类常用中药—青蒿
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鉴... 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鉴定学)知识复习:根及根茎类常用中药—大黄
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知... 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知识二复习笔记:青果的鉴别方法
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鉴... 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鉴定学)知识复习:根及根茎类常用中药—绵马贯众
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知... 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知识二复习笔记:枫香脂的鉴别
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知... 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知识二复习笔记:泻下药
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鉴... 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鉴定学)知识复习:中药鉴定性状鉴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