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建筑材料:木材为主,辅以砖瓦。
2)结构方式:框架式结构: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3种)
3)空间布局:灵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4)单体建筑构件:标准化。模数制。
5)平面布局:内向含蓄,多层次,均衡对称。
6)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三、宫殿与坛庙
(一)宫殿
1.宫殿的布局:
A、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面的建筑低小简单。
B、左祖右社(左庙右社):a、左祖: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帝王用来祭祀祖先。
b、右社: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帝王用来祭祀土地神、粮食神。
C、前朝后寝:a、前朝: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
b、后寝: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2.宫外陈设:
A、华表: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
B、石狮:雄狮爪下为球,雌师爪下为幼狮,前者象征统一寰宇,后者象征子孙绵延。
C、日昝:古代用来测时。
D、嘉量:古代的标准量器。象征国家统一和强盛。量器从大到小依次为斛、斗、升、合、龠。
E、吉祥缸:置于宫殿前盛满清水以防火灾的水缸。古称“门海”。
F、鼎式香炉:用来燃檀香和松枝。
G、铜龟铜鹤:象征长寿。
3.中国现存的古代皇室
1)北京故宫:1925年故宫博物院正成立,延续至今,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2)沈阳故宫:位于沈阳旧城中心,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皇宫建筑。
(二)坛庙
1.祖庙与社稷坛
北京太庙,位于北京天安门左侧,专供帝王祭祀祖先。
北京社稷坛,位于天安门右侧,专供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
2.天、地等坛
天坛,位于北京东南郊,每年冬至日皇帝在此祭天。
地坛,位于北京北郊,每年夏至日皇帝在此祭地。
日坛,位于北京东郊,专供帝王祭日。
月坛,位于北京西郊,专供帝王祭月。
文庙:全国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是山东曲阜孔庙。
武庙: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是山西运城解州的关帝庙。
宗祠:安徽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和广州市陈家祠堂。
四、陵墓建筑
(一)封土的沿革:
1)方上:特点: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
著名陵墓:秦始皇陵、汉茂陵;
2) 以山为陵:特点:利用天然山体;
著名陵墓:唐乾陵;
3) 宝城宝顶:特点: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城内填土,砖城即宝城,城中的土高出城墙成一圆顶,称宝顶;
著名陵墓: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
(二)陵园的建筑布局:
1)祭祀建筑区:用途:供祭祀之用;
建筑物:凌恩殿、配殿、廊庑、祭坛等;
2)神 道:用途: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引大道;
建筑物:石兽、石人;
3)护陵监:用途: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
建筑物:衙署、市衙、住宅等;
(三)墓室结构:
土穴墓:墓穴形式简单。
木椁墓:用木材筑成,形同大木箱,椁内分成数格,正中放棺,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格,称之为厢,用来安放随葬品。
砖石墓:采用砖石砌筑而成。从汉代到清代,砖石墓一直在不断发展。
五、防御工程
(一)城市
1)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和设计,这些制度对隋唐以后都城的规划布局产生很大影响。
2)重视城市的选址:依山榜水。
3)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区划整齐。从战国到北宋初年,实行市里制度。北宋中期以后,采用街巷制。
4)采用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宫室、坛庙等重要建筑皆位于中轴线上。
5)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引水入城,种植花木。
(二)古长城建筑:
秦长城:起迄地点:临洮——辽东;
汉长城:起迄地点:莆昌海(即今罗布泊)——辽东;
明长城:起迄地点:嘉峪关——鸭绿江;
结构:城墙、敌台、烽堠、营堡;
重要段落:北京八达岭长城、洒北金山岭长城;
重要关隘: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
六、古塔的类型
(一)古塔
1)楼阁式塔——-陕西西安大雁塔、山西应县木塔、河南开封祜国寺铁塔;
2)密檐式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京天宁寺塔、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千寻塔;
3)覆钵式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北京北海白塔、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
4)金刚宝座塔——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五塔寺金刚座舍利宝塔;
(二)楼阁
1)黄鹤楼:湖北武汉,高51.4米,共5层。
2)岳阳楼:湖南岳阳古城。
3)滕王阁:江西南昌西侧,建于唐朝。
王勃作《滕王阁序》;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滕王阁记》人称“三王文词。”
补充资料:
三本建筑文献:宋朝的《营造法式》、明朝的《园冶》、清工部《工程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