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公考行测指导:逻辑思维主导逻辑分析
03-08
0

  很多学员对于公务员考试各种题型的把握还是不够的,对于不同的题型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把握,去解决。把功夫做细,把方法做通。比如这样一道题:

  目前,在图书市场上有许多诸如《成功十大要诀》之类的书。出版商在推销时声称,这些书将能切实地帮助读者获得卓越的成功。事实上,几乎人人都知道,卓越的成功注定只属于少数人,人们不可能通过书本都成为这少数人群中的一个。基于这一点,出版商故意所做的上述夸张乃至虚假的宣传不能认为是不道德的。退一步说,即使有人相信了出版商的虚假宣传,但只要读此类书对他在争取成功中确实利大于弊,做此类宣传也不能认为是不道德的。

  以下哪项断定最符合以上的议论:

  A.只有虚假宣传完全没有“歪打正着”的正面效应时,故意做此虚假宣传才是不道德的

  B.只有当人们受了欺骗并深受其害时,故意做这种宣传才是不道德的

  C.如果故意做虚假宣传者是通过损害受骗者获利,那么,故意做此虚假宣传是不道德的

  D.只有当虚假宣传的受骗者的数量超出了未受骗者时,故意做此虚假宣传才是不道德的

  这道题就是很典型的一道题,我们甚至可以说,这道题放到言语理解题当中和放到逻辑分析题答案会是不同的!

  首先一般都会排除AD选项。争议就在B选项和C选项上。选择C的这样解释的:C项提到“获利”,而文中没有涉及,这犯了一种主观想象的典型错误,所以是错的。选择B的这样解释的:C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但是C的前件比题干多了一个条件“获利”,但是这个条件并不能影响它后件的成立,相反,多了这个条件可以更有力的推出后件。B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我们把这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转化成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形式:如果故意做这种宣传是不道德的,那么人们就是受了欺骗并深受其害。很明显这是不对的了。

  两种解释都很有道理,而且都能很充分地得出最终答案。关键点就在于本题是出在哪个题型上了。如果是出在言语理解题中,C项明显是犯了主观想象的错误,文中根本就没有提到“获利”。很容易排除。如果是出在逻辑分析题中,B项作为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无疑是说的太绝对了,在逻辑上不正确,也很容易排除。

  这样看上去似乎比较麻烦,不同的题还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办法,但是正是每种题型都有了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法,我们在做每种题型时才能游刃有余,轻松应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北京市:2011年公务员考试行... 北京市:201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参考答案(部分)
2015年国考行测高频考点分析... 2015年国考行测高频考点分析:工程问题
2015年国考行测高频考点分析... 2015年国考行测高频考点分析:成语辨析
吉林省:2011年公务员考试行... 吉林省:201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部分备考策略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类比...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类比推理:主谓宾关系
2015年国考行测高频考点分析... 2015年国考行测高频考点分析:方程
2013年四川省下半年公务员考... 2013年四川省下半年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片段阅读能力培养
江苏公务员行测综合指导 江苏公务员行测综合指导
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行测答题... 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行测答题技巧:“次序”定成败
2009年公考行测指导:逻辑思... 2009年公考行测指导:逻辑思维主导逻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