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多行不义必自毙”指的是 ( )?
A.郑武公 B.郑庄公
C.共叔段 D.姜氏?
2.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一文的动人力量主要来自 ( )?
A.作者的真挚感情 B.文章结构的巧妙安排?
C.选择材料的丰富 D.语言的简洁?
3.在《选择与安排》中,作者用“用兵致胜的要诀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作喻来说明 ( )
A.安排材料要顾全大局 B.选择材料要抓住主旨、切中要害?
C.安排结构要周密、严谨 D.提炼主题要正确、新颖?
4.培根在他的《论学问》一文中,认为读书为学的目的是 ( )?
A.娱乐 B.装饰 C.增长才识 D.权衡轻重,审察事理?
5.茅盾在《香市》中写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时,采用的写作手法是 ( )?
A.反衬手法 B.对应手法 C.象征手法 D.暗示手法?
6.《张中丞传后叙》全文的最大特色是 ( )?
A.议论与叙事并重 B.议论与描写并重
C.议论与抒情并重 D.议论与说明并重?
7.在《谏逐客书》一文中,作者李斯先列举缪公广招贤才、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用范雎的历史事实,然后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这里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8.《故都的秋》的主旨是赞美北京的秋天,行文中却两次写到江南的秋天,这里用
的表现手法是 ( )?
A.对比 B.类比 C.衬托 D.象征?
9.《种树郭橐驼传》中用种树的道理来说明治民的道理,这种表现方法是 ( )?
A.类比 B.对比 C.象征 D.暗示?
10.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的记叙线索是 ( )?
A.西山 B.宴游 C.始得 D.特立?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思想是在( )文章里提出来的。?
A.《为人民服务》 B.《纪念白求恩》?
C.《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D.《愚公移山》?
12.《郑伯克段于鄢》一文选自 ( )?
A.《史记》 B.《战国策》 C.《左传》 D.《资治通鉴》?
13.鲁迅在杂文《灯下漫笔》里指出:“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小玩艺儿”。这里的“小玩艺”指的是 ( )?
A.《钦定二十四史》 B.《鉴略》?
C.民不及牛马和等于牛马的地位 D.新近编纂的“历史教科书”?
14.《李将军列传》中“射石没镞”的细节描写说明李广性格中的 ( )?
A.善射 B.骁勇善战 C.临危不惧 D.处变不惊?
15.在李大钊的《“今”》一文中,作者举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是为了说明 ( )?
A.屈原和林肯的伟大?
B.“现在”、“过去”、“未来”有一贯相连的永远性?
C.屈原与林肯的命运都是悲剧?
D.屈原和林肯都是爱国者?
16.下列作品中,属于寓言性传记文的是 ( )?
A.《李将军列传》 B.《种树郭橐驼传》 C.《马伶传》 D.《五代史伶官传序》
17.梁启超在《论毅力》一文中,以操舟作比,将“一日而返”、“二三日而返”、“五六日而返”放在一起加以描述,在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
A.递进 B.层递 C.类比 D.对比?
18.“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出自 ( )?
A.《论语》 B.《春秋》 C.《战国策》 D.《史记》?
19.下列文章属于书信体驳论文的是 ( )?
A.《秋水》 B.《答李翊书》 C.《答司马谏议书》 D.《报刘一丈书》?
20.《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西山的高峻,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 )?
A.侧面衬托 B.正面描写 C.对比 D.象征
下一篇:自考英语(一)模拟试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