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为协议分工对象的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商品。因此产生出如下的差别,即规模经济的获得,在重化工业中最大,在轻工业中较小,而在第一产业几乎难以得利
2.必须是两个(或多数)国家的资本、劳动禀赋比率没有多大差别,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等,协议性分工的对象商品在哪个国家都能进行生产。在这种状态之下,在互相竞争的各国之间扩大分工和贸易,既是关税同盟理论所说的贸易创造效果的目标,也是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目标。而在要素禀赋比率和发展阶段差距较大的国家之间,由于某个国家只能陷入单方面的完全专业化或比较成本差距很大,所以还是听任价格竞争原理(比较优势原理)为宜,并不需要建立协议性的国际分工。www.Kao8.CC
3.不论对哪个国家,生产协议性分工的商品的利益都应该没有很大差别。也就是说,自己实行专业化的产业和让给对方的产业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否则就不容易达成协议。这种利益或产业优劣主要决定于规模扩大后的成本降低率,随着分工而增加的需求量及其增长率。
上述三个条件表明,经济一体化或共同市场必须在同等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建立,而不能在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即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之间建立。同时也表明,在发达工业国家之间,可以进行协议分工的商品范畴的范围较广,因而利益也较大。另外,生活水平和文化等相互类似、相互接近的地区,容易达成协议,并且容易保证相互需求的均等增长。
综合发展战略理论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现象做出阐述的是较有影响的“综合发展战略理论”。它由鲍里斯·塞泽尔基在《南南合作的挑战》一书中系统地提出。其主要内容如下: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的原则、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因素、制定经济一体化政策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