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是与微观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市场经济中以家庭和企业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即是微观经济。现代市场经济虽然仍以微观经济主体为基本单位,但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交换日益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活动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日益呈现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特征,整个经济运行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总量、综合和全局性特征。与微观经济相对应,经济总体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总量和结构就构成了宏观经济。
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但宏观经济并非微观经济的简单加总,而是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和运行调节机制组织起来的极其复杂的有机大系统。研究和管理宏观经济首先必须了解如何度量宏观经济活动的总量,以及如何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
第一节 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的均衡
一、两部门宏观经济循环流程与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
为了解宏观经济循环流程,我们首先从两部门的宏观经济开始进行分析。假定一个经济体中只有两个部门,即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没有政府,也没有对外贸易。家庭部门代表经济体中所有的消费者,企业部门代表所有的厂商。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家庭部门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向企业部门提供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从而形成要素市场的供给;二是从企业部门购买消费品,形成产品市场的需求。企业部门的基本功能也有两个,一是从家庭部门购买生产要素,从而形成要素市场的需求;二是向家庭部门出售消费品,形成产品市场的供给。如图3-1所示。
在图3-1(1)中显示了两个循环,实线(即沿逆时针方向进行的循环)1表示的是货币循环,虚线(即沿顺时针方向进行的循环)表示的是实物循环。家庭购买企业生产的消费品构成家庭的消费支出(C),同时也是厂商收益。企业部门向家庭部门购买要素,从而支付的要素报酬构成家庭收入(1,)。图3-1(1)假定家庭的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厂商的全部收益都用于购买要素,此时只有两个市场,即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当要素市场的货币流动(即家庭总收入)正好等于产品市场的货币流动(即厂商总收益)时,即当Y=C时,宏观经济实现均衡。
在图3-1(2)中,假定家庭总收入没有全部用于消费,剩余的部分为储蓄(s),这部分资金流人金融市场,进而贷款给厂商。此外,假定企业从金融市场获得了一项额外的资金,这部分资金形成企业的追加投资(I)。由此,图3-1(2)中出现三个市场,即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储蓄和贷款在金融市场上实现融通。当要素市场的货币流动正好等于产品市场的货币流动时,宏观经济实现均衡。在图3-1(2)中,要素市场的货币流动为Y=C+5,而产品市场的货币流动为D=C+I。当Y=D时,宏观经济实现均衡,即C+S=C+I,此时有:S=I,换言之,此时的均衡条件是S-I=0,即所谓的“储蓄投资差等于0”。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投资意味着向企业部门注入更多的货币,企业部门因此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并向家庭部门购买更多的生产要素,并支付更多的要素报酬,这时,国民收入就会增加,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相应提高。因此,如果把宏观经济视为一桶水,那么增加投资无疑于是向“桶”中注水,称为“注入”。相反,储蓄意味着家庭总收入中一部分没有用于消费,家庭部门减少消费品的购买,企业部门就会缩减其生产规模,向家庭部门购买较少的生产要素,并减少要素报酬的支付,这时,国民收入就会减少,宏观经济活动水平随之降低。因此,储蓄的增加只能是宏观经济这桶水漏出,因此称为“漏出”。显然,图3-1(2)中的宏观经济的均衡条件是“漏出”等于“注入”。Www.KaO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