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统计师考试《统计业务知识》知识点辅导:财政统计
1. 财政与财政统计
在国民经济统计中考察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就其财政收支活动进行统计,分析财政与国民经济的数量关系。
政府财政包括两个对应存在的方面。一个方面是以税收等形式和渠道聚集当期所创造的一部分收入形成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是将这些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以不同方式加以使用,形成财政支出。在一“收”一“支”过程中,财政参与了全社会范围内的收入分配以及资金等资源的重新配置。
财政收入
财政统计的主要任务 财政支出
财政收支平衡状况
2. 财政收入统计
财政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政府通过财政各环节向国民经济各部门、单位和个人筹集的资金的总称,或者说是政府财政参与国民经济分配过程所取得的总收入。
从财政管理渠道看 预算内收入
财政收入分为 预算外收入
预算内财政收入即指列入财政基本收支计划、要实施统一管理的财政收入,预算外收入是指在财政预算之外形成的、可由有关部门和单位自行安排收支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地方财政部门预算外收入和政府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收入两个部分。财政收入统计一方面要将预算内、外收入加在一起统计财政总收入,同时又以预算内财政收入为重点进行统计,预算内财政收入总额是财政统计的基本指标,用以反映国家预算集中的财政收入总量。
从筹集形式特征看 无偿、强制形式征收和各项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体)
财政收入分为 有偿形式筹集的收入(只是无偿收入的补充)
3. 财政支出统计
财政支出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将财政收入在社会经济各方面进行分配使用的总数额。通过财政支出额,可以反映一国财政支出的规模和水平。
我国当前的财政 预算内财政支出:以此为主
管理体制财政支出 预算外支出:补充作用
从支出的用途看,进一步从国家的职能出发,可以归纳为:
1) 经济建设费,是指用于发展和完善国民经济的各种生产性支出,如基本建设拨款、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新产品试制费和增拨流动资金等;
2) 社会文教费,是指用于文教科卫和体育、广播电视事业等方面的财政支出;
3) 国防费,是指用于国防建设和国防科研事业方面的财政支出;
4) 行政管理费,是指用于政府日常行政管理、公共安全、司法检察等方面的财政开支;
5) 其他支出。
4. 财政收支统计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围绕财政收支所进行的统计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财政收支平衡状况分析,财政收支与国民经济关系分析。
首先看财政收支平衡状况统计分析方法。
财政收支的简称性要求一时期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数额上应该保持大体的对等关系。反映一时期财政收支平衡状况,首先需要计算财政收支差额指标,计算公式为:
财政收支差额=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当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时,该指标数额为正值,表明当年的财政结余数额;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时,该指标数额为负债,在帐面上会以红字标识,因此称为财政赤字。
要反映一时期财政收支平衡的程度,需要结合财政收入或支出总额计算财政收支差率指标。计算公式为
财政收支差率=财政收支差额/财政收入
下面看财政与国民经济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
财政收入来源于社会经济活动成果,财政支出又用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因此,财政与整个国民经济关系的分析要分别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两个方面进行。
在总量层次上考察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的关系,需要计算有关指标反映国家财力集中程度,通常是计算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反映国家财政集中收入的相对规模。计算公式为:
国家财力集中程度=财政收入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在动态变化上考察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要看财政收入增长是否与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态势相协调。为此可以用二者各自的增长速度进行对比,计算财政收入对国民经济的弹性系数,考察与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所对应的财政收入增长率;也可以通过二者各自的增长额进行对比,计算财政收入对国民经济的边际倾向,考察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单位所影响的财政收入的增加额。计算公式为:
财政收入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财政收入边际倾向=财政收入增加额/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
分析财政支出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在总量分析层次,主要是计算财政支出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指标,用于反映财政分配的规模、财政分配对国民经济的程度。在动态分析层次上,主要是考察财政支出增长是否与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态势相协调,为此要计算财政支出对国民经济的弹性系数和边际倾向。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财政支出额/国内生产总值
财政支出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财政支出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加额/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