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融活动与金融统计
金融活动是指与货币、货币流通、信用等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金融活动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各种间接和直接的融资形式实现货币资金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分配。这种分配不同于财政的强制性和无偿性,是按照市场规则在交换的形式下发生的。正是个人追逐利益的行为过程中,在宏观上实现了货币资金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流动和分配。
要了解金融活动过程,需要注意这样几个要点。
第一, 金融活动是围绕不同金融工具发生的,包括现金、存款和贷款、债券、股票、保险等,由此形成现金的发放和回笼、存款的存入和兑取、贷款的发放和回收、债券的发行与兑付、股票的发行与买卖、保险交费和保险赔付等。
第二, 金融机构在金融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等。从发生方式看,金融活动包括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两个类别。直接金融是在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直接实现资金流动的金融活动。间接金融是指以金融机构为中心而实现的金融活动,它一头连着资金供应者,一头连着资金需求者,为资金的流动提供了桥梁。
第三, 围绕金融活动的发生形成了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可以区分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等。
金融统计的任务就是要设置相应的统计指标描述一时期的金融活动。以不同类型金融活动为对象,着眼于金融活动的不同侧面,金融统计包括以下方面:银行信贷统计,货币供应与市场流通统计,金融市场统计。
2. 银行信贷统计
银行信贷是银行的主要业务,银行信贷统计的任务就是要以整个银行体系(包括中央银行、专业银行和其他银行)为主体,反映筹集和运用信贷资金的规模和构成,分析信贷资金收支的平衡状况。
银行信贷统计的任务就是要以整个银行体系(包括中央银行、专业银行和其他银行)为主体,反映筹集和运用信贷资金的规模和构成,分析信贷资金收支的平衡状况。
各项存款
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
银行信贷资金来源 银行自有资金
由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
对国际金融机构的负债
银行信贷资金来源总量,是一个时点总量指标,它表明在一定时点占银行所拥有的、可以使用的资金总量。
在统计银行信贷资金总量时,常常要就存款总量及其变化情况加以统计,常用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存款余额、存款余额变动额、存款收支发生额,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存款平均余额指标。
各项贷款
有价证券及投资
银行信贷资金运用去向几方面 黄金占款和外汇占款
在国际金融机构的资产:
财政借款
对银行贷款总量加以重点统计,常用的指标包括贷款发放余额、借款累计发放额、借款平均余额、借款累计回收额等。信贷资金的运用总量是一个时点总量指标,表现为特定时点占的余额,反映银行信贷资金的运用规模。
银行信贷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去向相比较,结果可以反映银行信贷资金平衡状况,即信贷资金来源和运用之间的平衡,基本统计方法和工具是编制一时期期末的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与运用平衡表(见表3-5)。表中,资金来源总量等于资金运用总量。进一步要通过“流通中的货币”的变化反映信贷资金来源与运用的平衡。
将信贷资金来源与运用所形成的差额称为信贷收支差额。信贷收支差额可以从流通中的货币期末与期初余额增减变动看出,如果期末余额大于期初余额,表明当期有货币净投放,意味着当期信贷资金收入小于支出,表现为付差(或称贷差),其差额是由货币投放来弥补的;反之,如果流通中的货币期末余额小于期初余额,表明当期有货币净回笼,意味着信贷资金收入大于支出,表现为收差(或称借差),其差额通过回笼货币而达到消解。由此可以看出,银行信贷资金平衡实质上就是货币流通量的供求平衡问题,即实际供应的货币流通量与国民经济生产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否相适应。货币流通量过多或者过少,都是信贷资金不平衡的表现。
表3-5 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与运用平衡表 单位:亿元
资金来源
|
期初余额
|
期末余额
|
资金运用
|
期初余额
|
期末余额
|
资金来源合计
各项存款
金融债券
对国际金融机构负债
流通中的货币
其他
|
|
|
资金运用合计
各项货款
有价证券及投资
在国际金融机构的资产
黄金占款
外汇占款
财政贷款
|
|
|
[例3-4]中国信贷资金平衡统计分析
表3-6及3-7分别从资金来源和运用的角度说明了1999年、2000年我国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构成及其平衡状况。结合上述知识点,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简单结论:
(1) 我国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四个主要来源中,包括企业存款、城乡储蓄存款等在内的各项存款是最主要的组成成分,1999年其比重为88.27%,而2000年这一比重略有上升;货币流通量以大约十分之一的比重为第二大组成部分;在存款的构成中,又以城乡储蓄存款为最多,占到了一半以上,企业存款其次,二者占据了存款的绝大部分。
(2) 在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运用中,与存款主导相对应的是各项贷款为最主要的运用渠道,1999、2000年这一比重均在70%以上;其次是有价证券及投资和外汇占款,二者比重均在10%-15%之间;在各项贷款中,又以短期借款居多,占据了半壁江山,工业借款和商业借款次之。
(3) 从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来源与运用的平衡来看,2000年货币流通量比1999年略有增加,说明当期有货币净投放,意味着当期信贷资金收入小于支出,信贷收支差额表现为付差(或称贷差),其差额是由货币投放来弥补的。
表3-6 我国金融机构借贷资金平衡表(资金来源) 单位:亿元 [page]
3. 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统计
货币统计一般关注两个问题:货币供应状况,货币流通状况。
货币供应,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总量。货币不仅仅表现为现金通货,货币供应总量统计也不只是现金总量统计。按照不同的统计范围和不同的统计口径,可以将货币供应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加以统计。
(1) M0-是指流通中以现金形式存在的货币。它最具流动性,最为活跃,可以随时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投入流通过程。M0是货币供应量的第一层次,是货币供应量的基础指标。
(2) M1-M0+居民及企事业单位的活期存款,被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简称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统计的第二层次。活期存款虽然不是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但可以随时从银行中提取出来转化为现实的流通货币,因此M1的流通性和灵活程度也较高。
(3) M2-M1+准货币,在准货币中包括居民、企事业单位及财政的各种储蓄、定期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如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M2是较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处于货币供应量的第三层次。由于其中所包括的定期存款常常具有长期性,一般不太可能随时提取,因此,M2的流通性和灵活程度也较差。
(4) M3-M0+各类银行机构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各种存款的总和,是广义的货币供应量,我国目前尚未在M3这一层次计量货币供应量。
现金流通
我国的货币流通主要有两种形式 非现金流通即转帐结算
统计考察货币流通最主要的指标 货币流通量
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量是指市场上实际流通的货币总量。目前我国货币流通量统计实际就是针对流通中的现金量,即M0进行统计,通常又称之为市场货币供应量。这是一个时点指标,工作中往往计算报告期末的货币流通总量。该指标的数值可以直接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综合信贷计划执行表“流通中的货币”项目获得。计算公式为:
期末市场货币流通量=期初市场货币流通量+本期现金投放总额-本期现金回笼总额
式中,现金投入与回笼分别指银行将现金从业务库投放到市场上和现金从市场回到银行业务库的数量。
现金归行次数=当期银行现金收入合计额/期内货币平均流通量
现金归行天数=当期货币平均流通量×当期日历天数/当期银行现金收入总额
4.金融市场统计
金融市场统计的范围较广,一切资金融通和金融工具的买卖活动均可以包括在金融市场统计之内。通常比较关注的统计内容包括利率统计、股票债券统计和汇率统计。
(1) 利率统计
在金融市场上,只要发生资金借贷活动,使用资金者都需要支付利息。利率就是利息和本金之间的比率,代表每使用单位资金所应支付的报酬。
利率统计是金融市场统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利率按其内容可分类政府债券利率、商业票据利率等,按借贷关系可分为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等;按期限长短可分为年利率、月利率等。
(2) 债券股票统计
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证券市场上,可以通过发生债券、股票等各种证券形式吸收国内外长期资金,提供政府和企业所需要的财政资金和长期资金,此外,还可进行各种债券、股票交易。这些都构成了债券股票统计的内容,具体包括债券、股票的发生价格,债券的交易价格,股票市价,股票成交量,股票价格指数等。
(3) 汇率统计
外汇市场是经营外汇买卖的场所,外汇市场统计以货币汇率统计为主要内容。货币汇率是指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从银行买卖角度它可以分为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中间汇率和现钞汇率;按汇兑方式,可以分为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汇率;按外汇交易的期限,可以分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按汇率管制的程度,可以分为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按汇价变动情况,可以分为固定汇率、浮动汇率、联合浮动汇率和中心汇率;按买卖对象,可以分为同业汇率和商业汇率。
汇率统计主要包括三类指标,即年平均汇率、时点平均汇率和汇率指数。这些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汇率水平和变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