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告别暂住证时代
转眼,十三省(市、自治区)公务员联考即将迎来面试的热潮,要在公务员面试中胜出,近几个月的社会热点是考生不得不关注的内容。那么公务员面试中社会热点应该看什么、怎么看?下面以“广东告别暂住证,迎来居住证”为例为考生予以指引。
【事件回放】
作为中国外来人口第一大省的广东,在2010年的第一天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广东正式告别实施多年的暂住证制度,从2010年1月1日开始实施居住证制度。这一制度的变动,是基于当天正式实施的《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而作出的。《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共有五章37条,是对原有的《广东省流动人员管理条例》的修订。
《条例》规定:流动人口在广东按规定除了享受职业技能培训、公共就业服务、传染病防治和儿童计划免疫保健服务等七大类公共服务外,办理了居住证的流动人口还可以享受在居住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办理出入港澳地区商务签注手续、依法参加居住地社区组织和有关社会事务管理四大类公共服务。此外,流动人口最关心的子女就学及入户问题进行了规定。
【标签】 民生
【观点概览】这一事件是围绕广东2010年开始实行居住证制度的意义及影响展开讨论的,对此各大主流媒体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评论,华图摘取代表性的精华之见,对事件作原因、利弊、影响分析,最后进行对策表态,以助考生全面吸收各种观点,从根本上解决考生无观点或者“立场”站错的情况。
评论一:
围绕着暂住证制度存废的问题也一直存在着分歧:主张废除暂住证的一方认为实施暂住证制度是对外来人口的歧视,是有关部门借机敛财的依托,并且暂住证制度并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相反引发了许多社会治安问题。暂住证制度不仅使外来人口多交各种费用,而且人为制造了身份歧视,制造了社会不公和矛盾,造成城市社会的分裂,阻碍了外来人口与城市社会的融合;而主张保留一方则认为暂住证制度并未对外来人口歧视,其存在也有法律依据,并且有利于打击犯罪。通过办理暂住证掌握暂住人口信息,为各级政府宏观调控、制定政策、配置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就业、物资供应、市场分析等都需要利用详尽的人口数据。【辩证分析】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王臖认为,暂住证的问题,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也就是在城市化速度加快、大量外来人口和农民工涌入城市的大趋势下,职能部门怎么应对并实施“科学的、有效的、合乎人性化的管理手段”的问题。【专家观点,间接阐述】
“暂住”到“居住”的变化,立法理念更显人性化,管理体制更加科学规范。居住登记、居住证制度将更多地体现服务性,改变人们对流动人口的认识,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观点一】
居住证与暂住证,两证只是一字之差,待遇却相差甚远,拿到居住证就意味着和同一城市市民基本上享有一样的待遇。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认为,居住证使得外来人口在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方面享受了同城待遇,有利于把流动人口稳定为产业大军。这样,企业也会加大对稳定员工的技术培训,对提升经济结构非常有利。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暂住证作为外来人口管理的载体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实际需要。一方面,从人口管理层面看,暂住证存在信息量少、功能单一、个人记录连续性差、资料变动不及时等问题,已经不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外来人口在广东的基本情况,难以实现动态管理的目标;另一方面,从人口流动的导向作用看,暂住证缺乏对外来人口的合理引导,难以对外来人口盲目流动产生制约;此外,从使用功能看,暂住证本身的信息不够全面、准确,使用功能和实用价值不断弱化,办证率急剧萎缩,一度降至50%以下。【意义分析,可以参考的答题要点】其实暂住证制度的存废之争并非是制度本身有问题,而是在执行制度过程中产生了利益冲突。暂住证制度运作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有关部门与民争利的结果。居住证取代暂住证,一字之差实现的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结论观点】
评论二:
对于条例允许流动人口五年入学、七年入户的规定,广州市人大代表、华南师大法学院副院长陈雪认为,“这两个规定,涉及到国家整体户籍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像义务教育、社保等很多方面都需要地方财政来解决。”陈雪说,条例的这两个规定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制定这一条例时,有没有估算过费用问题?要将所有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全部解决,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能否承担?像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在老城区满足广州本地子女入学的学位都非常紧张,怎么解决流动人员子女的同等入学待遇呢?”【反面质疑】
另外,对于实行总量控制的规定,也有外来流动人员担心入户政策变成一纸空文。一年批准多少人可以入户,完全由地方决定,随意性就很大,外来人员担心这个好政策变成一纸空文。【可行性质疑】
评论三:
一直以来,暂住证制度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比当地居民低了一等。广东正式告别暂住证,最本质的意义在于它对于法律上权利主体的明确化。它破除了区域的限制,实现了平等地对待每个国民,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民价值、利益的平等化。【进步性分析】
任何社会都不能或缺管理手段,关键是管理方式是否尊重人的权利,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平等。而目前的户籍制度形成的户口等级和户口世袭制度,使公民具有不同等级的社会身份,如城乡公民同工不同酬、同伤同死不同赔、外地人受当地人歧视等。
目前,城市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出路,而户籍制度以及它衍生出的暂住证制度却是阻挡城市化的绊脚石。从这个意义上说,广东将“居住证取代暂住证”,是对现实问题的清醒认知和制度条件的理性改变。
实施居住证制度,关键是要加强居住证的服务功能,使居住证制度成为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和社会利益的良性制度,否则,居住证就摆脱不了是翻版暂住证的嫌疑。【对策剖析】而广东实施的居住证制度,将“一证多用”,逐步增加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和教育、金融等多项公共服务内容。从这些积极的措施看,广东居住证取代暂住证是一大进步。
制度建设仅是一方面,根本是要从管理观念和服务意识上淡化直至彻底取消身份痕迹,消除对外来人员的不平等待遇,与当地居民一道享受城市发展与改革的成果,才是户籍改革的真谛。【最后表态,提出期冀】
中小学校长国外培训
转眼,十三省(市、自治区)公务员联考即将迎来面试的热潮,要在公务员面试中胜出,近几个月的社会热点是考生不得不关注的内容。那么公务员面试中社会热点应该看什么、怎么看?
【事件回放】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表示,中国计划在未来三年组织“上万名”中小学校长到国外培训,让他们去了解国外的基础教育是怎么让孩子们更加快乐地学习的,可以从中找到为中小学生减负等方面的经验。
【标签】教育
【观点概览】围绕教育部副部长计划在未来三年组织“上万名”中小学校长到国外培训这一事件,各大主流媒体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评论,画图教育摘取代表性的精华之见,对事件作原因、利弊、影响分析,最后进行对策表态,以助考生全面吸收各种观点,从根本上解决考生无观点或者“立场”站错的情况。
评论一:
得知这个消息,不少家长是赞同的,认为中国中小学需要借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好的理念,解决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当然,也有不少人是心存疑虑的。安排上万名校长出国考察,不管怎么算都将是一笔大开销,有没有必要花这么一大笔钱?花了钱能否取回真经?从国外学到的经验能否派上用场?【辩证分析】
但是从现有的新闻报道中,人们无从得知校长培训计划的具体内容、经费及相关培训安排。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观点一】如此规模庞大的培训计划应当坚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如果事先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及时将培训计划的细节公之于众,可能大家就不会有太多的疑问和担心。
这些年,公费出国旅游事件备受诟病。温总理在两会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到:“要坚持勤俭行政,反对铺张浪费,不断降低行政成本……从严控制公费出国出境。”这恐怕也是人们担心校长培训计划变味的一个重要理由。我们的教育者确需走出去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这个校长出国培训计划也亟须强有力的监督,以防一场规模庞大的出国培训计划变成声势浩大的公费旅游活动,让好事走了样。所以,眼下更为重要的是,敦请教育主管部门公开校长培训计划的具体方案,以便公众了解这一计划的经费安排、人员选拔以及实施细节。【提出建议】
我认为,与其简单作出判断,不如关注决策行为本身是否符合公开、公正原则。相较而言,呼吁和推动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尤其显得迫切和严峻。【表明态度】
评论二:
中国的孩子们为什么不能快乐地学习?根源并不在于中小学校长们有没有到国外培训过。【观点二】事实上,目前国内很多城市的很多中小学校长们,并不乏出国考察、学习、交流的机会,也并不缺乏国际视野,也能接受学生减负、快乐学习的理念。
在这样的格局之下,中小学校长们只需要按照教育部门的指令执行就可以了。如果不愿意执行,则难免位置不保。现在社会上都在批评教育行政化倾向严重,在我看来,并不全是学校本身的行政化问题,而首先应该从教育行政部门找找原因。长此以往,校长们本身既缺乏制度创新的动力,而外部又缺乏鼓励制度创新的环境,何来创新?【原因分析】
为什么中国教育动辄大手笔、大计划、大投入,而不去考虑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此举果真施行,可能校长们倒是可以暂时减轻工作负担了,学生的负担却未必能减轻,而纳税人的负担则不免相应要增加了。【表明态度】
评论三:
当前,教育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不公平,其他都在其次。【观点三】国务院参事任玉岭认为,中国教育不仅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明显拉大,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差异,造成了教育的众多不公平;而且,就近入学、高考录取制度、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均、政府规定执行不力等问题也困扰着教育的发展。【原因分析】
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实施意见稿正在征集各种意见,笔者注意到,规划并没有把教育公平放到第一位,这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失误。1月3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谈起教育时说“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教育公平,二是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法》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应受财产状况的限制。【理论支撑】是的,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工具。教育公平了,社会才能公平!
可是,教育不公平的大问题改变了学校的面貌,学校迎来送往各种检查团,还忙不迭地争创各种名和利,一切唯领导马首是瞻,完全变成局长校长个人意志的封地,打着办学旗号,分出部分教育资源大搞创收,你追我赶,义务教育不义务,金钱至上,权贵第一,哪里还有公平的半点影子?
请问,对于亟待解决的教育公平这个头号问题,万名校长出国学习培训,必要么?有用么?这是在避重就轻、逃避责任,郝部长这个药方开错了!【最后表态】
评论四:
就地取材更节约。【观点四】一个是,不通过公派外出进修培训,是不是就学不到先进的东西?当前,信息和传媒业如此发达,有关国外办学和办教育的先进经验,完全可以通过迅速便捷的方式获取,同样可以获得信息和知识,为什么非得耗费巨资到国外学?【原因一】学习先进经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走出去”,另一种是“请进来”。聘请国外专家学者到国内讲学,在国内组织大型培训,显然比统统安排到国外培训更节约,如果效果基本一致的话,就完全没有必要非得让中小学校长“亲身”跑到国外去“镀金”。
另一个问题,我国每年的海归博士、硕士是一个海量数字,热衷教育事业的也大有人在,就地取材是不是比专门对万名中小学校长外国进修更节约?【原因二】其三,还有一个对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兼容并蓄”的问题。外国的东西放在外国固然好,但放诸于国内未必完全行得通。【原因三】大规模派出中小学校长到国外机构培训,就意味着大规模“移植”外国先进教育经验。拿回来不用吧,又是浪费;用吧,放之于国内,推行起来难度极大,又不能照搬,最终说不定还是“浪费”,这正是公众最担忧之处。
本土资源应好好利用。【观点五】校长也应该学习什么是素质教育,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校长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学校是重视“素质教育”还是重视“应试教育”,是重视培养“考试机器”还是培养真正的人才。而且,美、日、欧盟都是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圣地”,校长们亲自去“取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我们有蔡元培、梅贻琦、叶圣陶、陶行知这些卓越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好好地利用了“本土资源”吗?不好好利用自己的“本土资源”,一味舍近求远,失之偏颇。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即便要去国外“求取真经”,也不必上万校长都去。完全可以派少数校长去考察,用DV摄录下珍贵的资料,让国内的校长、教师共享考察成果。甚至还可以利用远程视频进行学习,这也用不着多大的费用,不介意简陋点的话,QQ、MSN都可以实现。另外,国内目前有相当多的书籍都是在介绍日本、美国的教育,前人考察的成果,我们也应该好好利用。【提出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