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框架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其侧移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侧移由剪力引起的柱和梁的弯曲产生。柱和梁上有反弯点,使整个结构呈现剪切型变形。框架下部各层承受的剪力大,层间位移亦大,上部各层剪力较小,层间位移也较小。第二部分侧移由整个框架的悬臂作用在柱中产生轴向变形引起。第一部分侧移是主要的,因而框架结构以剪切型变形为主。框架结构的主要缺点是侧向刚度小,变形大,这限制了框架结构的建造高度。
框架结构通过合理设计,可具有良好的延性,亦即所谓实现“延性框架”设计。
2.剪力墙结构体系
利用建筑物墙体作为建筑的竖向承重体系,并用它抵抗水平力,这种结构称为剪力墙结构体系。这种体系在10∽30层的建筑中广泛应用。剪力墙能满足延性系数μ〉3∽5的要求。当墙的底层做成框架时,称为框支-剪力墙结构。
3.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当框架单独承受水平力时为剪切型变形,当剪力墙单独承受水平力时为弯曲型变形,两者通过楼板連在一起使变形协调一致,形成弯剪型变形。一般情况下,剪力墙可担负约80%左右的水平力,有时甚至更多些。其总趋势是房屋上部,框架承担大部分水平力,而在下部大部分剪力由剪力墙承担,从而提高了整个结构的抗侧力强度。
框架和剪力墙协同工作还有利于减少层间变形,减少顶点位移,提高结构的刚度。框架剪力墙结构(或称框架内筒结构)适用于20∽40层的高层建筑,特别适用于塔式建筑。
4.筒体结构体系
超出30∽40层的高层建筑最好采用筒体结构抵抗侧向力。它比剪力墙或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更大的强度和刚度。根据筒体不同的组成方式分为三种类型。
(1)框筒结构:墙体上开洞形成的空腹筒体又称框筒。开洞以后,由于横梁变形使剪力传递存在滞后现象,使柱中正应力分布呈抛物线状,称为剪力滞后现象。剪力滞后现象使框筒结构的角柱应力集中。通常将与水平力平行方向的框架称为腹板框架,将与水平力方向垂直的框架称为翼缘框架。翼缘框架承受拉压轴力可以抵抗相汉当大的倾覆力矩,腹板框架则主要通过梁柱弯曲抵抗水平剪力。筒体结构中框筒的布置原则为:为了保证密排柱和窗裙梁的尺寸,门窗孔洞面积一般不大于建筑立面面积的50%,立柱中距一般为1.2∽3.0米,也可扩大到4.5米,横梁高度一般为0.6∽1.2米,宽0.3∽0.5米。筒中筒结构的外框筒与内筒间的距离以10∽16米为宜,内筒面积占整个筒体面积的比例与结构的层数和高度有关。筒体结构的平面形状宜接近方形,长宽比不应超过2。
(2)筒中筒结构:国外一些超过50层的高层建筑一般都采用这种结构形式。
相关阅读
2013年一级结构师考试《专业知识》模拟试题汇总1
2013年一级结构师考试《专业知识》模拟试题汇总2
2013年一级结构师考试《专业知识》模拟试题汇总3
2013年一级结构师考试《基础知识》模拟试题汇总
2013年二级结构师考试《专业知识》模拟试题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