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腧穴2、经穴3、奇穴4、阿是穴5、特定穴6、五腧穴7、原穴8、络穴
9、郄穴10、下合穴11、背俞穴12、募穴13、八会穴14、八脉交会穴15、交会穴16、自然标志定位法17、骨度分寸定位法18、指寸定位法19、中指同身寸20、拇指同身寸21、一夫法22、活动标志
二、填空
1、针灸起源于( )时代。
2、针灸疗法具有( )、( )、( )、( )等优点。
3、据鉴定认为针法的原始工具是( )。
4、后世称为针经的书是( )。
5、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 )。由( ) 代( ) 编著。
6、( )代著名医家( )在其著作( ) 中绘制了“名堂三人图 ”,还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7、北宋著名的针灸学家( )于1026年撰成 ( ),并刻于石碑上供人们参抄拓印。
8、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是由( )时期的医家( )设计铸造的。
9、灸法最早盛行的时期是( ) .
10、( )代 ( )于公元1341年著( ) ,将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
11、明代针灸家的代表作是( ),由 ( )编撰。
12、我国针灸史上载至清末有过三次较大的总结,其代表著作分别是( )、( )和( )。
13、经络是( ) ,( ) 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 )系统。
14、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的文献,即( )、( ) .
15、《论语·季氏》篇将人的一生分成三个阶段,少年时是“( )”,壮年时是“( )”,老年时是“( )”,说明那时已把“( )”变化看成是生命的主要特征。
16、《管子·水地》篇还说:“水者地之( ),如筋脉之( )者也”。
17、《灵枢·经脉》:“人始( ),先成( ) ,精成而脑髓 ( ),骨为( ) ,脉为( ),筋为( ),肉为( ),皮肤坚而毛发( ),谷(饮食)入于( ),脉道以( ),血气乃( )。
18、《灵枢·脉度》:“经脉为( ),支而横者为( ),络之别者为( )。”
19、经络系统包括( )、( )、( )、( )、和十二皮部。
20、《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 ),外络于支( )”。
21、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被称为“( )”。
22、十二经脉的名称原则是由( ) 、( )和( ) 三部分组成。
23、四肢部:四肢内侧面为( ) ,外侧面为 ( )。手足阴经分布于四肢的( ),手足阳经分布于四肢的( ) 。
24、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太阴、阳明在( ),厥阴、少阳在( ),少阴、太阳在( )。
25、脏腑有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亦有相应的( )相合关系。阴经为( ),属于( ) ,阳经为( ),属( )于。
26、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 ) 关系,阴经属( )络( ),阳经属络( )。
27、《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藏走( ),手之三阳从手走( ),足之三阳从头走( ),足之三阴从足走( ) .
28、《灵枢》中有“脉行之逆顺”,后来称为“( )”。有了逆顺,十二经脉之间就可连贯起来,构成“ ( )”的气血( )关系。
29、十二经脉主运行气血,营气行于脉( ),卫气行于脉( ) .
30、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 )部衔接。
31、手太阴肺经在( )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
32、手少阴心经在( )与手太阳小肠经连接。
33、手厥阴心包经在( )与手少阳三焦经衔接。
34、足阳明胃经在( )与足太阴脾经相连。
35、足太阳膀胱经在( )与足少阴肾经相连。
36、足少阳胆经在( ) (外侧)与足厥阴肝经连接。
37、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在( )部衔接。
38、手阳明大肠经合足阳明胃经在( )连接。
39、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 )交接。
40、手少阳三焦经合足少阳胆经在( )衔接。
41、阴经与阴经(手足三阴经)在( )衔接。
42、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 )。
43、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 )。
44、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 )。
45、《灵枢·营卫生会》:“阴阳相( ),如环无( ) ”。
46、奇经八脉,包括( )、( )、( )、( )、和、( )和阴维脉。
47、督脉行于( )正中线,任脉行于( )正中线,任、督二脉各有本经所属( ),故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为“( )”。
48 、任、督、冲三脉皆起于( )同出于( )而异行,称为“( ) ”。
49、十二经别十从十二经脉( ) 分出,深入( ),以加强( )相合关系的支脉,又“别行之”。
50、十二经别一般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 )”的分布特点。从十二经脉分出称“( )”,进入胸腹腔称“( )”,在头项部出来称“( )”,与表里经别同行称“( ) ”。
51、手足三阴三阳经别,阴阳 ( )关系组成六对,称为“( ) ”。
52、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的( )络、躯干后的( )络及躯干侧的( )络,共十五条,称“ ( )”。
53、络脉按其形状、大小、深浅等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 ( )”为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是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则指细小的血管。
54、十二经筋是指十二经脉相应的( )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 )。
55、经筋各起于四肢( ) ,结聚于( )和( ) 部,有的进入腔,但不像经脉那样( )脏腑。
56、经筋的作用是( )骨骼,活动( ) ,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 ),人体正常的体位姿势。
57、十二皮部,是指与十二经脉( )的皮肤部分,属( )及其络脉的部位。
58、由于皮部位于人体最( )层,所以是( )的卫外屏障。
59、《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布也,邪客于皮则( )开,开则( )入客于络脉,络脉( )注于经脉,经脉( )入舍于府藏也”。
60、经各的作用主要包括( )、( )、( )、( )。
61、《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决( ) , 处( ),调( )不可不通。”
62、《灵枢·脉度》:“内( ) 脏腑,外( )腠理。”
63、《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 )秘,精神( )治” .
64、经络的作用:沟通( ) ,网络( )。
65、经络的作用:运行( ) ,协调( )。
66、经络的作用:抗御( ),反映( )。
67、经络的作用:传导( ),调整( )。
68、《素问·缪制论》说:“夫邪之客于( )也,必先舍于( ),留而不去,入舍于( ),留而不去,入舍于( ),留而不去,入舍于( ),内连( ),散于( )。”
69、《灵枢·官能》说:“串于( )气,明于( )隧。”
70、《灵枢·九年十原》说:“刺之( ),气( )而有效。”
71、《灵枢·刺节真邪》:“泻其有( ),补其不( ),阴阳( )复”。
72、《灵枢·经水》说:“审( )、( )、( )、( )、( )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
73、《素问·三部九候论》说:“视其经络( ),以上下逆从( )之”。
74、在足阳明胃经上,具有强壮作用的腧穴是( )穴。
75、《素问·皮部论》说:“皮有( ),脉有( ),筋有( ),骨有( ),其所生病( )”。
76、《灵枢·九针十二厚》:“神气之所游行( )入也”。
77、腧穴是脏腑经络( )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 )和针灸等治法的( )。
78、《灵枢·九针十二厚》说:“五藏有疾也,应出( ),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 ) ,睹其应,而知( )之害矣”。
79、《内经》记载穴有穴名者约( )穴左右。
80、明代《针灸大成》记载腧穴有( )穴。
81、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经穴总数( )穴。
82、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 )、( )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
83、凡末归入( )范围,而有具体的( )和( )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
84、足三阴经在( )以下的排列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85、十二经脉流注次序为:肺、 大肠、 胃、 脾、( )、( )、( )、肾、( )、( )、( )、( )、肝。
86、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 );督脉的别络从( )分出后散布于头,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以后散布于( )。
87、《四总穴歌》所说的“肚腹( )留,腰背( )求,头项( )寻,面口收”。是典型的循经取穴方法的具体应用。
88、《医学入门》说:“医而不明( ),犹入夜行( ),业者不可( )!”
89、晋代《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经穴共( )穴。
90、阿是穴,又称( )穴、( )穴等,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 )穴,又不是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
91、“阿是穴”之名见于唐代《( )》。
92、《灵枢·五邪》说:“以手疾( )之,快然乃( )之”。
9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穴所( ),各有处( )”。
94、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其作用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 )和( )两方面。
95、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 )、( )。
96、腧穴的主治规律:( )、( )。
97、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 )归类的腧穴,称为( )穴。
98、特定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 )、( )、( )、( )、( )、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 )、( );在四肢躯干的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99、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 )、( )、( )、( )、( )的五个腧穴,合称“( )”。
100、《灵枢·九针十二厚》:“所出为( ),所溜为( ),所注为( ),所行为( ),所入为( )”。
101、《灵枢·本输》指出阴经井穴属( ),阳经井穴属( )。
102、《难经·六十四难》:“阴井( ),阳井( ),阴荥( ),阳( )荥;阴俞( ),阳俞( );阴经( ),阳经( );阴合( ),阳合( )。”
103、《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的“病在藏者取之( );病变于色者取之(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 );病变于音者取之( );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 )”。
104、《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 ),荥主( ),俞主( ),经主( ),合主( )”。
105、《难经·七十四难》指出:“春刺( ),夏刺( ),季夏刺( ),秋刺( ),冬刺( )”。
106、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 ),合称“( )”。
107、《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提出了五脏原:肺原出于( ),心原出于( ),肝原出于( ),脾原出于( ),肾原出于( ),《灵枢·本输》补充了六腑原穴:大肠原过于( ),胃原过于( ),小肠原过于( ),膀胱原过于( ),三焦原过于( ),胆原过于( )。
108、《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 )”。
109、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 )络穴,躯干后的( )络穴和躯干侧的( ),合称“( )”。
110、原穴和络穴在临床上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相互配合使用,原络合用称“( )”。
111、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 )的部位,郄与“隙”通,是( )、的意思。
112、“临床上郄穴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 )病症。阴经郄穴多治( ),阳经郄穴多治( )。”
113、背俞穴,是脏腑之气( )于背腰部的腧穴。
114、背俞穴位于背腰部( )经的第( )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
115、募穴是脏腑之气( )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
116、《难经·六十七难》说:“阳病行阳,故气募在( )”。
117、八会穴,是指脏( )、( )、( )、( )、( )、( )、( )、( )、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118、《难经·四十五难》:“腑会( ),脏会( ),筋会( ),髓会( ),血会( ),骨会( ),脉会( ),气会( )”。
119、八脉交会穴,原称“( )”、“( )”和“( )”。
120、八脉交会穴:公孙从足太阴脾经入腹,与( )脉相通。
121、八脉交会穴:内关从手厥阴心包经,于胸中与( )脉相通。
122、八脉交会穴:外关从手少阳三焦经上肩,与( )脉相通。
123、八脉交会穴:足临泣从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 ( )脉相通。
124、八脉交会穴:申脉从足太阳膀胱经,与( )脉相通。
125、八脉交会穴:后溪从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 )脉相通。
126、八脉交会穴:照海从足少阴肾经,与( )相通。
127、八脉交会穴:列缺从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 )脉相通。
128、《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出了“合治内府”理论,说明六腑病应取用其下合穴:“胃合于( ),大肠合于( ),小肠合入于( ),三焦合入于( ),膀胱合入于( ),胆合入于( )”。
129、《素问·咳论》说:“治府者,治其( )”。
130、腧穴定位法包括:( )、( )、( )。
131、体表标志,主要指分布于全身体表的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可分为( )和( )两类。
132、骨度分寸中:前发际至后发际( )寸。
133、骨度分寸中:前额两发角之间( )寸。
134、骨度分寸中: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 )寸。
135、骨度分寸中: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 )寸。
136、骨度分寸中:歧骨至脐中( )寸。
137、骨度分寸中: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 )寸。
138、骨度分寸中:两乳头之间( )寸。
139、骨度分寸中:大椎以下至尾骶( )寸。
140、骨度分寸中:腋以下至季胁( )寸。
141、骨度分寸中:季胁以下至髀枢( )寸。
142、骨度分寸中: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 )寸。
143、骨度分寸中:肘横纹至腕横纹( )寸。
144、骨度分寸中: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 )寸。
145、骨度分寸中: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尖( )寸。
146、骨度分寸中:髀枢至膝中( )寸。
147、骨度分寸中:膝中至外踝尖( )寸。
148、骨度分寸中:外踝尖至足底( )寸。
149、骨度分寸中:手指比量,原是指以患者( )的手指为( )取穴,称为“( )”。
150、《针灸大成》:“大指中指相屈如环,取中指中节横纹( )相去长短为寸”。
151、《千金方》:“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 )节上横过为( )”。
152、人体腧穴大体上可归纳为( )、( )、( )三类。
153、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归纳起来大致是:本经腧穴能治( )病,表里经腧穴能治( ),邻近经穴能配合治疗( )病。
154、( )经之原穴又为五输穴中的输穴。
155、在体表标志取穴法中,肩胛骨下角相当于第( )椎,骼嵴相当于第( )椎。
三、判断题(对者打“T”,错者打“F”)
1、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载定经穴名361个。()
2、人体的腧穴很多,大体上可归纳为十二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3、阿是穴是以患部的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述部位的一类穴位。()
4、腧穴的名称是以其所居部位和作用为基础而确定的。()
5、近治作用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6、针刺天枢既能止泻,又能通便。()
7、所有的特定穴都是经穴。()
8、《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经,所注为输,所行为荥,所入为合”。()
9、阴经之原穴又为五输穴中的输穴。()
10、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任、督、冲、带脉各有一个郄穴。()
11、脏腑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相接近。()
12、八脉交会穴能主治奇经病证,均位于腕踝部上下。()
13、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取颊车穴属固定标志取穴法。()
14、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据医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
15、拇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
16、根据骨度分寸法,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椎棘突下(大椎)为16寸。()
17、根据骨度分寸法:两侧额角发际(头维)之间为8寸。()
18、根据骨度分寸法:腋窝顶点至第11肋端(章门)为12寸。()
19、根据骨度分寸法:肩峰缘至后正中线为9寸。()
20、根据骨度分寸法: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为9寸。()
21、《内经》多处提到“三百六十五穴”之数,但实际其载有穴名者约160穴左右。()
22、晋代《针灸甲乙经》与《千金翼方》所载穴名数339穴。()
23、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与元代《十四经发挥》所载穴数354穴。()
24、明代《针灸大成》载有349穴。()
25、清代《针灸逢源》经穴总数共361穴。()
26、“以痛为腧”最早出自《针灸甲乙经》。()
27《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28、腧穴的治疗作用有:邻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
29、腧穴的主治规律包括分经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
30、十二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31、十四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腧穴”。()
32、《灵枢?本输》指出阴经井穴属木,阳经井穴属金。()
33、《难经?七十四难》指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
34、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通行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
35、《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
36、十二络穴能沟通表里两经,故有“一络通两经”之说。()
37、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
38、十六个郄穴都
39、临床上郄穴常用来治疗表里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急性痛症;阳经郄穴多治血症。()
40、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41、临床上背俞穴可治疗六腑病症。()
42、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的腧穴称为募穴。()
43、临床上募穴多治疗五脏病症。()
44、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45、《难经?四十五难》:“脏会中脘,腑会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膻中”。()
四、单项选择
1、《内经》一书论及穴名约为:()
A.160
B.140
C.180
D.200
E.以上均不是
2、现有的经穴数目:()
A.360
B.361
C.362
D.364
E.365
3、郄穴的数目是:()
A.12个
B.8个
C.15个
D.16个
E.以上均不是
4、骨度分寸法最早见于:()
A.《内经》
B.《难经》
C.《甲乙经》
D.《千金方》
E.《帛书》
5、根据骨度分寸法除…外两者间距离均为9寸:()
A.两完骨之间
B.腋前纹头至肘横纹
C.天突至岐骨
D.两额角发际间
E.岐骨至脐中
6、“一夫法”是指:()
A.手指同身寸
B.中指同身寸
C.姆指同身寸
D.横指同身寸
E.以上都不是
7、取列缺以何种取穴法比较正确:()
A.骨性标志
B.折量法
C.肌性标志法
D.指量法
E.动态标志法
8、募穴的正确附加名称是:()
A.胃经募穴B.足阳明经募穴C.足阳明胃经募穴D.胃募穴E.以上通用
9、大椎的取穴法为:()
A.活动标志取穴法
B.肌性标志取穴法
C.骨度折量取穴法
D.骨性标志取穴法
E.简便取穴法
10、阳白采用何种取穴法?()
A.骨度折量取穴法
B.肌性标志取穴法
C.骨性标志取穴法
D.指量法
E.简便取穴法
五、双项选择
1、颊车的取穴法是:()
A.固定标志取穴法B.活动标志取穴法C.指量法D.骨度分寸法E.简便取穴法
2、三阴交的取穴法是:()
A.固定标志取穴法B.活动标志取穴法C.姆指同身寸D.骨度分寸法E.简便取穴法
3、下列可用简便取穴法的穴位有:()
A.足三里B.三阴交C.风市D.血海E.肾俞
4、头维的取穴方法为:()
A.骨度折量取穴法B.手指比量法C.固定标志取穴法D.肌性标志取穴法E.简便取穴法
六、多项选择
1、采用骨性标志取穴法的穴位有:()
A.阳陵泉B.下关C.廉泉D.内关E.攒竹
2、采用活动标志取穴法的穴位有:()
A.劳宫B.少府C.听宫D.曲池E.环跳
3、折量法与骨性标志取穴法结合应用的穴位有:()
A.膏肓俞B.中府C.支沟D.肩井E.悬钟
七、简述
1、简述腧穴的分类特点。
2、特定穴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3、腧穴部位的标定方法有哪几种?
4、 试写出头面部,上肢部,下肢部的骨度分寸。
八、论述
1、什么叫五输穴?试述其含义。
2、试述腧穴的治疗作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腧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它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2、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位置和归经,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3、奇穴——又名“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包括近代发现认可的新穴)。此类穴位主治作用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4、阿是穴——即“天应穴”、“压痛点”,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5、特定穴——指十四经穴中的一部分腧穴,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主治作用,并有特定的称号。
6、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腧穴”。
7、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穴”。“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之根本。
8、络穴——“络”有联络和散布之意,络脉在其别出正经处各有以腧穴,称络穴。十二经脉各有一个络穴,再加上任脉络、督脉络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9、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10、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11、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背腧穴。
12、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13、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骨、脉、髓之气所聚会的八个腧穴。
14、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能主治奇经病症,均位于腕踝以下。
15、交会穴——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部。
16、自然标志定位法——十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即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17、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输血定位的方法,即骨度折量定位法。
18、指寸定位法——是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
19、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相屈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20、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21、一夫法——令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一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22、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即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
二、填空
1、新石器 2、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 3、砭石4、《灵枢》 5、《针灸甲乙经》 晋皇甫谧6、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7、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8、北宋王惟一9、隋唐10、元滑伯仁11、《针灸大成》 杨继洲12、《灵枢》《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13、运行气血 联系脏腑 调控14、《足背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15、血气未定血气方刚血气既衰血气16、血气通流17、生精生干营刚墙长胃通行18、里络孙19、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20、府藏节21、正经22、手足阴阳脏腑23、阴阳内侧外侧24、前中后25、表里里脏表腑26、属络脏腑腑脏27、手头足腹(胸)28、流注如环无端流注29、中外30、手足31、食指32、小指33、无名指34、足大趾(内侧)35、足小趾36、足大趾37、头面38、鼻旁39、目内眦40、目外眦41、胸部42、心中43、胸中44、肺中45、贯端46、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阴维脉47、后前穴位十四经48、胞中49、另行体腔表里正经50、离、合、出、入离入出合51、表里六合52、任脉督脉脾之大十五络脉53、浮络孙络血络54、筋肉一致55、末端骨骼关节胸腹属络56、约束关节功能维持57、相应十二经脉散布58、外机体59、腠理邪满则满则60、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映病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61、死生百病虚实62、溉濡63、阳乃64、内外全身65、气血阴阳66、病邪病候67、感应虚实68、形皮毛孙脉络脉经脉五脏肠胃69、调经70、要至71、余足平72、切循扪按73、浮沉循 74、足三里75、分部经纪结络度量各异76、出77、气血反应点刺激点78、十二原其原五芷79、16080、35981、361 82、任、督脉83、十四经穴位置名称84、内踝上8寸85、心小肠膀胱心包三焦胆86、腹部长强 胸胁87、三里委中列缺合谷88、经络无烛不熟89、34990、天应不定穴经奇91、《备急千金要方》92、按刺93、发名94、诊断治疗95、邻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96、分经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97、称号特定98、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99、井荥输经合五输穴100、井荥输经合101、木金102、木金火水土木金火水土103、井荥输经合104、心下满身热体重节痛喘咳寒热逆气而泄105、井荥俞经合106、原穴十二原107、太渊大陵太冲太白太溪合谷冲阳腕骨京骨阳池丘墟108、十二原109、任脉督脉脾之大络十五络穴110、原络配穴111、深聚空隙间隙112、急性血证急性疼痛113、输注114、足太阳膀胱一115、结聚116、阴117、腑气血筋脉骨髓118、中脘章门阳陵泉绝骨膈俞大杼太渊膻中119、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120、冲121、阴维122、阳维123、带124、阳跷125、督126、阴跷127、任128、三里巨虚上廉巨虚下廉委阳委中阳陵泉129、合130、体表标志法骨度分寸法手指比量法131、固定标志活动标志132、12133、9134、9135、9136、8137、5138、8139、21140、12 141、9142、9143、12144、18145、13146、19147、16148、3149、本人标准度量同身寸150、上下一151、中一夫152、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153、本经互为表里的经脉脏腑病局部病154、阴155、716
三、判断题
1、F 2、F 3、F 4、T 5、T 6、T 7、T 8、F 9、T 10、F 11、T 12、T 13、F 14、F 15、F 16、F 17、F 18、T 19、F 20、T 21、T 22、F 23、T 24、F 25、T 26、F 27、T 28、T 29、T 30、F 31、F 32、T 33、T 34、F 35、T 36、T 37、T 38、F 39、F 40、T 41、F 42、T 43、F 44、T45、F
四、单项选择
1、A2、B3、D4、A5、E6、D7、A8、D9、D10、A
五、双项选择
1、BC2、AD3、CD4、AC
六、多项选择
1、ABCE2、ABCD3、ABCE
七、简述
1、简述腧穴的分类特点。
人体腧穴很多,大体上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一、十四经穴:是指位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二、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三、阿是穴:此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2、特定穴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特定穴是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五输血”、“原穴”、“络学”、“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3、腧穴部位的标定方法有哪几种?
临床常用的腧穴标定方法有以下四种: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可分为固定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两种。二、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三、指寸定位法。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四、简便取穴法。临床上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4、试写出头面部,上肢部,下肢部的骨度分寸。
头面部:前发际至后发际正中12寸;眉间至前发际正中央3寸;第7颈椎至后发际正中3寸;眉间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18寸;前两额头角之间9寸;耳后两乳突之间9寸。
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掌(背)侧横纹12寸。
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胫骨内上髁上缘18寸;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寸;股骨大转子至帼横纹19寸;帼横纹至外踝尖16寸。
八、论述
1、什么叫五输穴?试述其含义。
五输穴是特定穴中的一种。为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穴”,古人把经气在人体四肢运行的过程比作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结合标本根结理论,将“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的顺序从四肢像肘膝方向排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荥”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像刚出的泉水微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入湖海,经气充盛合于脏腑。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2、试述腧穴的治疗作用。
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一、近治作用。这是一切输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它们均可治疗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如眼区周围的睛明、承泣治疗眼疾。二、远治作用。这是十四经穴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所属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的远离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此外在远治作用中,除能治疗本经病变外,还能治疗相表里经脉的疾患,如列缺,不仅治疗手太阴肺经的咳嗽,还能治疗与其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头痛、项强。三、特殊作用。指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有着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如针刺足三里既可使原处于迟缓状态或处于较低兴奋状态的为蠕动加强,又可使原处于紧张或收缩亢进的蠕运动减弱。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十四经主治作用,归纳起来是:本经腧穴能治疗本经病,表里经穴能治互为表里的经脉、脏腑病,经穴还能治局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