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方案设计题
案例1
答题要点
理论与方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七到十一二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儿童从表象性思维中摆脱出来,逐渐进入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但是他们的逻辑推理是具体的,不是形式的,只能对具体事物、具体情境进行思考,如果在纯粹语言叙述情况下进行推理,儿童就会感到困难。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而八到十岁的儿童处于儿童晚期,还有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勤奋感对自卑感,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发展学习中的勤奋感,但是,如果多次遭到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挫折时,就易形成自卑感,因此,儿童如果在学习、游戏中取得成就并受到承认的奖励,将有助于其勤奋的人格。
八到十岁的儿童正处于学习心态形成和人格发展的过度期,针对这个关键时期我们透过“体验经历学习法”,可以利用外在环境,通过行为、技巧的运用,令个人重新反思其价值观及态度,再将从经验中归纳得来的新知识,牢固于精神意识层面上,这新的个人精神领域,会带来新的价值观、新的身份、新的态度、行为及技巧。
整个体验经历学习法是一个学习的不断循环的过程:通过对一个实质经验的观察、分析、理解进而为自己的表现和观感作出反省。从这样的一个感受过程中归纳出一些可以指导参加者改善的概念,就这些概念,参加者把它应用在真实的生活当中,看这些概念能否在现实中起到改善原有状态的作用。本次小组设计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观察、分析、交流、验证和实践的过程,加深参加者自我反省的能力,同时把经验整合应用在不同的环境中,加强参加者以后遇到同样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具体目标:介绍小组目的,组员相互认识,吸引组员参加的兴趣
二、活动内容
(一)欢迎组员、介绍小组目的
(二)热身游戏——“大兵踏步”
(三)相互认识游戏——“小记者”
(四)“我的期望”与小组讨论契约
(五)活动气氛游戏(加强组员关系)——“圈中圈”
(六)制作父亲节小卡片
(七)分享总结
三、内容/形式之合适度
总体情况:游戏较能充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
(一)热身游戏能吸引组员的注意力,并起到调动气氛的作用。
(二)相互认识的游戏“小记者”,组员积极参与,但在之后的分享、相互介绍环节,组员显得有点松散,注意力不够集中。
(三)写期望、规则的环节,未能很好让组员充分思考,带出组员自己的想法,主要是社工占主导地位。
(四)“圈中圈”游戏,前半部分能较好吸引组员兴趣,并让他们挑战自我。但到第三次进行的时候开始混乱。期后未能切合游戏进行分享。
(五)制作父亲节祝福卡的环节,组员兴趣较大,积极投入。起到吸引兴趣的目的。
四、建议及反思
(一)根据组员的特点,适当增加运动型、竞赛型的游戏或活动。
(二)游戏后的分享要尽量贴近组员的生活和游戏的表现。
(三)社工要对组员进行适当的引导,尤其是言语上的。
第二节:学习是什么
一、具体目标:加深组员相互认识,分享对学习的看法,理清对学习的认识
二、活动内容
(一)回顾上次小组,重温“我的期望”“我们的约定”
(二)加深组员认识的游戏——“神仙棒”
(三)分享对学习认识的游戏——“人生是非题”
(四)调节气氛游戏(加强组员关系)——剪贴画“我是智多星”
(五)分享、总结
三、内容/形式之合适度
总体情况:组员能对本次小组的主题有较好的把握,游戏亦能调动他们的参与兴趣。
(一)采取了自由发言的形式再次重温了上节的小组内容,组员都踊跃发言,但有些混乱。工作员并借此机会重申了组内的规定。
(二)、加深认识的游戏能吸引组员的注意力,并起到调动气氛的作用。组员都积极参与,并希望都能尝试,但由于时间有限,未能让每位组员挑战。
(三)、“人生是非题”的活动,通过几条是非题如“学校是一个开心的地方”“学习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认真听课就能拿高分”等,让组员写下自己的看法,互相分享。组员都能辩证地看待提出的问题。部分组员也能大胆分享自己的想法。“错”与“对”的辩论形式,吸引了组员的兴趣,组员都能说出其中的理由,较为配合活动的进行。在各自分享、讨论了自己的看法后,社工能在此时与大家总结,能对讨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并理清了对学习的态度。
(四)、制作自己的头像的环节,组员兴趣较大,积极投入。起到吸引兴趣的目的。[page]
四、建议及反思
(一)、根据组员的特点,适当增加运动型、竞赛型的游戏或活动,提高活动的活泼性。
(二)、根据组员兴趣大的活动,尝试都让每个组员都有尝试、挑战自己的机会。
(三)、加分享时间,让组员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对组员多进行鼓励。
(四)、社工要对组员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并带出主题。两部分的衔接部分要注意运用好,不能让组员过于兴奋,以免影响将要进行的小组活动。
第三节:我有我方法
一、具体目标:分享并讨论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加深组员对学习的认识
二、活动内容
(一)回顾上次小组内容、重申小组约定
(二)热身游戏——“水果蹲”
(三)团队游戏——“天才小画家”
(四)学习方法分享游戏——“三分钟测试题”
(五)分享总结
三、内容/形式之合适度
总体情况:组员较能投入到活动过程中,做到积极分享,小组的归属感开始形成。
(一)热身游戏能吸引组员的注意力,并起到调动气氛的作用。
(二)团队游戏中大部分组员能够做到积极参加,但有部分组员游离组外且有破坏活动进程的行为出现。
(三)学习方法分享游戏——“三分钟测试题”的活动形式是通过完成一份题目后分享对测试的感受;如何才能更好完成任务;有何方法;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结合考试测验说)。大部分组员都能符合活动设计的预期要求,而且均能表达出对这个活动的感受,及学习方法应该注意的内容事项。
四、建议及反思
(一)根据组员的特点,需对其进行适当的分组防止小团体的产生。
(二)游戏后的分享要尽量贴近组员的生活和游戏的表现。
(三)社工要对组员进行适当的引导,尤其是言语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