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理论指导之新贸易保护主及贸易理论指导之战后贸易自由化
02-13
0


70年代中期以后,在国际贸易中贸易自由化向非贸易自由化发展。非贸易自由化倾向日趋加强,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wWW.KAo8.Cc
    (一)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
    被保护的商品从传统产品、农产品转向高级工业品和劳务部门。197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对钢铁进口实行限制。1978年,美国对进口钢铁采取“起动价格”。1977年到1979年,美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限制彩电进口。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对日本汽车实行进口限制,迫使日本实行汽车的“自动”出口限额。加拿大、原联邦德国也相继采取限制汽车进口的措施。1982年,美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签订钢铁的“自限协定”。1968年8月国际多种纤维协定,4;对纺织品进口限制进一步升级,把限制的种类从棉类、合成纤维扩大到棉麻、棉丝混纺织品。高级技术产品如数控工作母机和半导体等也被纳入保护范围。此外,加强了服务业的保护主义。
    如签证申请、投资条例、限制收入汇回等等。
    (二)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
    1.按照有效保护税率设置阶梯关税。
    2.加强了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的活动。从1980年到1985年,发达国家的“反倾销”案多起283起,涉及到44个国家。
    3.非关税壁垒不断增高。非关税壁垒措施已从70年代末的800多种增加到80年代末的一千多种。
    4.违背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在“有秩序地销售安排”(Or—arketingArrangement—OMA)和“有组织的自由贸易”(OrganizedFreeTrade)的口实下,绕过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搞“灰色区域措施”(GreyAmaMeasures)。
    (三)国际贸易中管理贸易制度趋势的加强 ,
    70年代中期以来,在贸易自由化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基础上,出现了从贸易保护制度转向国际贸易的管理贸易制度的趋势。
    这种管理贸易制度是以对内加强对外贸易法规、法令和对外通过谈判签订贸易条约与协定,加强本国对外贸易有秩序地发展的管理和协调缔约国之间经济贸易关系的一种贸易行为。
    国际贸易的管理贸易制度,在对内方面主要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
    (1)设立或改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
    (2)制订或修改对外贸易管理法规、进口出口许可证和配额;
    (3)加强外汇、税收和信贷管理;
    (4)加强海关管理和进出口商品质量的管理等。
    国际贸易的管理贸易制度,在对外方面主要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
    (1)国际贸易组织和多边贸易协定使缔约国贸易行为受到约束,使之规范化。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八轮多边贸易谈判所达成的协议已成为缔约国贸易行为的准则。其中“乌拉圭回合”进一步涉及到国际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的行为准则。
    (2)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通过协议取消内部的关税壁垒,对外关税政策趋向统一。各种经济贸易集团对成员国的贸易行为与管理方式正在深化。
    (3)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的要点就是协调管理生产与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取得高额利润。因而,一些国家通过协定,协调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关系,以维护跨国公司利益。
    (4)通过协定,管理初级产品和制成品贸易。已签订的初级产品协定有:糖、锡、咖啡、橄榄油、小麦、可可、天然橡胶。它们通过多边承诺、缓冲库存等方式稳定价格、保证供销稳定
在关贸总协定主持下,纺织品出口国与进口国达成了“国际纺织品协定”(或称“多种纤维协定”),通过“自动”出口配额制维护国际纺织品的贸易秩序。在“有秩序销售安排”要求下,以“自限协定”方式管理国际钢铁、汽车等贸易。
    (5)西方发达国家定期举行首脑会议,就国际经济、贸易与金融等问题进行研究,采取对策进行管理。
    国际贸易中的管理贸易制度的主要特点:
    (1)合法性。管理贸易制度是在贸易自由化与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基础上出现与发展的。虽然管理贸易不反对贸易自由化,但在贸易自由化中,政府要进行干预,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干预的 方式对内实施贸易立法和法规,对外履行贸易条约与协定的条款,以加强管理贸易的合法性。
    (2)针对性。在管理贸易制度下,政府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是适度的经济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促进对外贸易有秩序地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为了达到某些目标,在实行管理时,仍在一定条件下有针对性地使用传统的某些保护贸易的措施。
    (3)系统性。它使政治与经济融为一体,综合运用产业、贸易、金融和科学技术等政策措施,相互配合,提高管理贸易的系统性。
    (4)有效性。管理贸易是在国际分工深化、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强与贸易摩擦加剧的情况下发展的。通过管理贸易制度所实行的各种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于本国对外贸易管理和改善缔约国之间经济贸易关系的有效性。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一)保护的程度不断提高
    在整个发达国家制成品的进口中,受限制商品从1980年的20%提高到1983年的30%。
    (二)保护措施扭曲了贸易流向
    数量限制影响了产品贸易的性质,改变了进口的地理方向。为了打破出口数量的限制,出口国家努力在受限制的商品中扩大市场,从而扩大了数量固定下的贸易额。
    (三)贸易限制推动价格上涨。
    歧视性的数量限制使被保护市场产生了价格提高的压力。首先,受限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是商品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其次,进口商品价格的提高成为同类产品生产厂商的重要的“价格保护伞”。随着保护的加强,以进口商品抵消价格上升的作用减弱,增强了价格提高的压力。例如,由于第二个多种纤维协定,英国衣服零售价平均提高20%,品质较低的种类,如工装价格提高30%到So%。由于“自动”出口限额,日本对美国出口汽车平均价格远远高于没有“自动”出口限额时期,从1981年到1983年,每辆日本车价格分别提高185美元、359美元和831美元。
(四)进口限制未能有效地维持就业
    从实践看,进口限制对保护部门的就业的影响是有限的。首先,即使是在最面向国际竞争的产业,贸易对就业水平只起次要作用。其次,由于贸易转向,歧视性限制对整个进口量只起到一定限制作用。再次,以进口替代国内生产的范围受到限制。因此,以进口限制保护国内就业的程度不如改变宏观经济环境带来的作用大。
    (五)新贸易保护主义使发达国家付出了巨大代价
    以农产品为例,发达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贸易政策不仅限制了外国供应者,扭转了贸易流向,而且造成了诸如糖、肉类、谷物、奶制品等产品的大量剩余。为了削减日益增加的储存成本,防止变质和浪费,发达国家采取了出口价格补贴,进行销售或援助,并按加工程度提高农产品进口壁垒,为此,发达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美国、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在农业支助方案和出口补贴方面共支付了420亿美元。
    (六)新贸易保护主义伤害了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1.它们受到的非关税壁垒的影响程度超过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除燃料外的所有商品进口中,受到非关税壁垒限制的比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从1981年的17.2%上升到1986年的21.1%;而同期,发展中国家从25.3%上升到26.2%;社会主义国家从30.9%上升到33.3%。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制成品和纺织品与服装实行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影响的程度均大大高于来自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
    2.贸易保护主义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由于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偿还债务的能力,由于出口减少,发展中国家债务占出口比重从70年代的15--16%提高到1982/1983年的24%。
    (七)新贸易保护主义正在阻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增长
    预计,经合发组织国家逐步增加的保护相当于提高15%的关税,将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下降。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的原因
    (一)80年代以来,主要工业国家经济处于低速发展,失业率一直较高
    整个工业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除个别年份,一直处于低速增长,低于1968—1977年的3.5%;而失业率却大大高于1968一1977年的3.7%。
    (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美国贸易逆差急剧上升,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发源地
    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对外贸易逆差不断加重。同期,美国对日本、原联邦德国的对外贸易逆差加重。为了减少贸易逆差,美国一方面迫使对它有巨额贸易顺差的日本等国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加强限制和报复的进口措施。
    (三)国际货币关系的失调
    汇率长期失调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贸易保护压力。首先,浮动汇率迫使贸易商购买期货和以“海琴”(Hedge)来保值,增加了交易成本,又引起价格、投资效益和竞争地位的变化。其次,汇率的过高与过低均易产生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
    (四)政治上的需要
    高失业率、工会力量的强大、党派的斗争和维护政府形象大大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如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压力来自纺织工业部门。
    (五)贸易政策的相互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靠的加强,贸易政策的连锁反应也更敏感。美国采取了许多贸易保护措施,它反过来又遭到其他国家明的与暗的报复措施,使得新贸易保护主义蔓延与扩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迅速发展,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中出现厂贸易自由化倾向。
    一、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
    贸易自由化(Liberalization of Trade)又称“对外贸易自由比”,是指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度采取的某些逐步放宽和取消限制进口以促进自由贸易发展为宗旨的措施。主要是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大幅度地削减关税
    1.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员国范围内大幅度地降低关税。从1947年至70年代末,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主持下举行了七次多边贸易谈判。各缔约国的平均进门最惠同税率巳从50%左右下降到5%左右。
    2.欧洲经济共同体实行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关税,对外统一关税,并通过谈判.达成关税减让的协议。导致关税人幅度地下降。此外.欧共体国家还通过签订优惠贸易协定的方式,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诸国。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简称非加太国家),地中海沿岸的—‘些国家,阿拉伯同家及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削减双边贸易关税,如与非加太国家签订的《洛美协定》。
    3.通过普遍优惠制的实施,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商品,特别是制成品和半制品的进口给予普遍的、非歧视和非互惠的关税优惠。
    (二)降低或撤销非关税壁垒
    战后初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许多商品进口实行严格的进口限额、进口许可证和外汇管制等措施,以限制商品进口。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放宽了进口数量限制,扩大了进口自由化,增加了自由进口的商品;放宽或取消了外汇管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促进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二、贸易自由化的主要特点
    (一)美国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
    二次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和贸易国家,为了对外经济扩张,美国积极主张削减关税,取消数量限制,成为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推行者。
    (二)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基础雄厚
    战后贸易自由化席卷全球,除去美国对外扩张,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诸如生产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国际分工的纵横发展,西欧和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它们反映了世界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历史上的自由贸易是反映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一国资本自由扩张的利益与要求。
    (三)主要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
    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主要反映了垄断资本的利益,而历史上的自由贸易则代表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四)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在世界范围内进行
    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是通过多边贸易条约与协定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此外,区域性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等区域性经济合作,也均以促进国际商品的自由流通,以扩展自由贸易为宗旨。   
    (五)贸易自由化发展不平衡
    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二次战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原来的殖民地、附属国成为发展中国家。
因此,贸易自由化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是: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自由化超过它们对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自由化。
    2.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超过集团对外的贸易自由化。
    3.商品上的贸易自由化范围也不一致:(1)工业制成品上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农产品上的贸易自由化;(2)机械设备的贸易自由化超过了工业消费品的贸易自由化。
    (六)战后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世界生产与国际贸易的发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2013年国际商务师《理论与实务》第四章讲义知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学说
2011年国际商务师考试【专业... 2011年国际商务师考试【专业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5
国际商务师经验技巧:挖掘客户 国际商务师经验技巧:挖掘客户
国际商务师考试报考指南:考试题... 2013年国际商务师考试报考指南:考试题型
2013年国际商务师考试商务信... 2013年国际商务师考试商务信函文体精选:祝贺信
2013年国际商务师考试商务信... 2013年国际商务师考试商务信函文体精选:过去有贸易往来公司联系
2013年国际商务师考试重点辅... 2013年国际商务师考试重点辅导:对外贸易
国际商务师考试报考指南:报名方... 2013年国际商务师考试报考指南:报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