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点
08-07
0

邓小平理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点

第三部分邓小平理论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快速过关

第一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大纲要求

1、了解中国国情,认识时代特征,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2、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

3、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

□要点速记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邓小平理论是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教训的产物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20年的停滞和徘徊,尤其是经历了十年“文革”的严重挫折之后,痛定思痛,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吸取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再思考、再认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从而使社会主义事业在挫折中奋起,开始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三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国际大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力量日益加强,制止战争、争取和平的各种因素逐步增长,世界各国人民争取和平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整个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与此同时,由于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谋求本国经济发展,增强以经济和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从而增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当今世界的巨大变化,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冷战对抗发展为共处竞争。时代的变化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对外开放,加快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增强与资本主义竞争的能力,向世界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总之,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和时代主题。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新变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为了迎接挑战,我们必须把握时代特征,抓住机遇,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发展自己,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时代主题的基础上,邓小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

□大纲要求

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准确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

2、了解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要掌握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和意义。

4、了解我国过去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中的主要失误和教训。

□要点速记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唯一正确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新时期的思想指导,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想条件,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渗透于这一理论的全部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我们在实践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所必须坚持的思想原则。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及关系

解放思想就是冲破禁锢,摆脱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它侧重于破除一切过时的旧观念、旧传统、旧框框,使思想获得自由;实事求是就是研究实际情况,从中找出客观规律,使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它侧重于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用老眼光看新问题,就会落后于实际,更谈不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认识事物及其规律;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只有思想摆脱各种旧观念、旧框框的束缚,才能面对现实,使思想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达到从实际出发,认识客观事物,掌握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各有侧重,辩证统一,二者共同的要求是:人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不应该把二者对立起来。

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探索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不搞清楚这个问题,就不能明确中国的发展方向和正确道路,就谈不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四、我国过去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中的主要失误和教训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我们坚持了以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种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必须坚持,不能动摇。问题出在我们常常脱离生产力来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其主要的表现是:

(1)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无视我国既落后又极不平衡的生产力状况,片面地追求公有制的纯洁性,把一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当作资本主义加以排斥,“一大二公三纯”成为我国生产关系变革的模式。

(2)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阶级斗争、群众运动、“高指标、高速度”、“抓革命、促生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和主要手段。

(3)在分配领域搞平均主义,“一平二调三共产”的分配方式一度盛行。

这些错误做法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发生扭曲和变形,也使我国处于20年的停滞和徘徊之中。至于那种“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荒谬绝伦的说法,更是丑化了社会主义。当我们结束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和十年“文革”以后,睁开眼睛看世界,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一些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经济的长足发展,而中国仍滞留在世界贫穷国家之列。“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反思历史、正视现实后发出的呐喊。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而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再思考、再认识。

五、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邓小平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科学地、精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第二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第一节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大纲要求

1、了解社会主义各国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基本经验教训。

2、结合“十五大”报告的有关内容,理解并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和特征,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3、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其要求。

4、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实际,是我们制订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要点速记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

如果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的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对我国国情的务实而清醒的判断和结论,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实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是只能实行现在这样的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政策的现实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不能背离这个制度;同时,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我们不可能一下子直接进入发达的、成熟的、完善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若干个发展阶段,才能建成社会主义。正是基于这个实际,我们才脚踏实地地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重大路线、方针和国策。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列宁根据俄国的实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发达到比较发达的发展过程。他先后使用“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等概念来说明这个发展过程。

列宁逝世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坚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发生了严重的失误。斯大林1936年就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1939年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口号;赫鲁晓夫在1957年又宣布,苏联要在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勃列日涅夫退了一步,但仍认为苏联已经处在发达社会主义阶段。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先是在1958年提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将来的事情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到60年代以后,大跃进吃了苦头,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但又把社会主义社会混同于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提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存在着两个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条道路(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因而要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

从以上历史的过程来看,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和实践中,都发生了以“左”为特征的错误,其基本的经验教训是:对本国经济文化的落后状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缺乏思想准备,急于求成,盲目求纯,实行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路线和政策,损害了社会主义事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能够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邓小平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先后提出:中国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80%是农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不发达等重要思想。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成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新的论述,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第一层含义阐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层含义则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尚处于不发达阶段。这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科学论断。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首先,我国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这就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基础。

其次,我国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其主要特征是:

(1)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为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生产社会化程度较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发达,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2)由于缺乏民主与法制的传统和经济文化条件的落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健全、完善与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大量文盲和半文盲的存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小生产思想的影响广泛存在,既极大地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又经常侵袭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队伍,消极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3)作为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是一个上百年的较长的历史阶段。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

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全局,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归根结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大纲要求

1、了解基本路线的内容及其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全面理解和掌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内容、相互关系和实际要求。

3、结合“十五大”报告,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要点速记

一、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所规定的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即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精神文明三位一体,体现了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任务和总目标,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创业,战胜困难,开拓进取的一面旗帜。

(2)“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基本路线所指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党要通过加强自身的建设,加强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充分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创中华民族的再度辉煌。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是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保证,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力,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这就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搞社会主义建设,只能有一个中心,不能有两个中心,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是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和条件;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严密的整体,相互贯通,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途径。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我们每前进一步,都遇到干扰和阻力,集中表现在对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认识和把握上面。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这个问题,要求我们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认真吸取历史教训,认识我国国情,联系工作实际,全面理解和把握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针对在党的基本路线问题上的各种模糊认识和“左”的、右的阻力,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尖锐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我们党强调要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其实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不可替代性、不可动摇性,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的不可或缺性、长期不变性,保持国家和社会的长久稳定性。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根据我国的历史经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由于国内因素和国际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对于现阶段的阶级斗争既不忽视、不否定,也不夸大,而是把它放在适当的位置正确对待。不能用抓阶级斗争来冲击、干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明确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就是搞好经济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以致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我们党制定和实行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尽管国际国内发生了这样那样的重大事件,我们都没有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从而出现了

 

[page] 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所以能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在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问题上,在党内特别是领导干部中,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右的主要表现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企图以多党制和私有化来取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左”的主要表现是否定改革开放,认为开放会引进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危险主要来自经济领域,甚至用“阶级斗争为纲”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从1957年起的20年间出现的错误,主要都是“左”。现在改革开放要探索和开辟新道路,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观念,阻力主要来自“左”。只有防止和克服“左”右两种错误倾向,才能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搞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其他各项工作。

 

1、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

该阶段总结了历史经验,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也开始起步,并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就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2、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

该阶段改革逐步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也逐步形成。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等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3、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

该阶段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党的“十三大”以后,国际国内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批国家改弦易辙,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走入低谷。中国怎么办?社会主义向何处去?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以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胆略和理论勇气,发表了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特别是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等创新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四大”对这一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作出了全面的概括和论述,并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至此,邓小平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150多年来的历史证明:它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补充、修正、丰富和完善,它总是充满时代气息,与时俱进,富于实践精神,不断发展。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本质表现。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实践证明,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孤立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统一的科学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集中概括。我们应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这三个方面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各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必须与时代特征相结合。邓小平理论正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思想成果。邓小平理论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大道,而是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特征,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产物。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一个十分困难和复杂的课题。邓小平理论正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立足于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开拓性地探索和解决这一课题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订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基本纲领,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要...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要点
公务员依法行政:案例9中国经济... 公务员依法行政:案例9中国经济第一镇挂牌—分析
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模拟试卷(十... 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模拟试卷(十七)及参考答案
2005年4月黑龙江省公务员录... 2005年4月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原题及参考答案
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模拟试卷(六... 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模拟试卷(六)及参考答案
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模拟试卷(十... 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模拟试卷(十六)及参考答案
公务员常识:文学文化知识(中) 公务员常识:文学文化知识(中)
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模拟试卷(十... 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模拟试卷(十九)及参考答案
2005年公务员考试常识部分模... 2005年公务员考试常识部分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公务员考试第四部分法律:法理学 公务员考试第四部分法律:法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