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
12-08
0
摘要: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方法。方法  对临床2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针刺和腰牵等治疗,观察其效果。结果  240例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50%,优良率为78.33%。结论  在众多保守疗法中,傍针刺和腰椎牵引为主的治疗方法简便,疗效确切,乐于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广。
   
   自1999年—2005年,笔者采用针刺加腰椎牵引为主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痛患者240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在240例患者中,男136例,女104例;年龄16—81岁,平均39.5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8年,平均5.5个月。症状及体征:单纯腰痛者60例,单纯腿痛者36例,腰痛伴单下肢胀痛麻木者104例,腰痛伴双下肢胀痛麻木者38例。腰部有压痛、放射痛者204例,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者220例,屈颈试验阳性者176例,挺腹试验阳性者180例,跟膝腱反射减弱者122例,下肢感觉功能障碍者102例,下肢肌肉萎缩者20例,全部病例均经X片、CT或MRI检查,其影像学改变符合腰椎间盘突出表现,临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2、治疗方法 
   1)针刺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或健侧卧位,选取L4—5,L5—S1棘突旁寻找压痛、放射痛最敏感点,即阿是穴、环跳穴、承扶穴、承山穴、阳陵泉穴、悬钟穴。穴位常规消毒,前三穴用0.35mm×75mm毫针先垂直刺一针,再在近傍敏感点斜向加刺一针,均用强刺激手法,使针感向下肢传导,后三穴用0.35mm×40mm毫针用同样方法针刺,中等强度刺激量,引导针感尽量向小腿或小腿外侧传导。每日治疗1次,每次30分钟。
   2)腰椎牵引  患者仰卧于牵引床上,上下衣服稍分开,去掉皮带及硬物,分别用胸带和骨盆带固定,松紧适度,设置好治疗数据,启动牵引床。牵引力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以及治疗次数等因素决定。每天1次,每次30分钟。
   3)其他治疗  在患者腰部及下肢痛点进行局部TDP照射治疗,每部位15—20分钟,每天1次;对疼痛剧烈,活动严重受限者可配合抗炎、脱水、扩管等治疗,还可酌情选用消炎镇痛类药物。以上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休息2—3天进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1—4个疗程。 
   3、疗效标准 
   优: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能恢复原来工作。良:症状及体征大部分消失,可恢复工作。可: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可从事轻工作。差: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4、治疗结果 
   240例中优102例(42.50%),良86例(35.83%),可34例(14.17%),差18例(7.50%)。优良率为78.33%,总有效率为92.50%。 
   5、体会 
   1)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腰腿痛属祖国医学中筋骨痹痛范畴。在《医学心悟》中有“腰痛拘急,牵引脚足”记载,如《素问·刺腰痛》云:“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扑,得之举重伤腰。”中医认为该病的产生是由于劳伤肾虚,气滞血淤,风寒湿因。经脉失荣,邪客经络,痹阻不通,不通则痛。因此选用前面穴位,采用《灵枢·官针》篇中傍针刺法,“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该法是一穴二针治疗风湿痹痛的一种针刺方法,既加强了受刺穴位的刺激强度,又增加了受刺穴位通络止痛的作用范围和作用功效,达到疏通局部经气、活血祛瘀、行气通络止痛的目的。另有研究发现针灸治疗时针刺信息进入中枢后可激发神经元的活动,从而释放出5-羟色胺、内源性鸦片样物质、乙酰胆硷等神经介质,加强针刺镇痛作用。
   2)西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腰腿痛的发病机制目前主要有两种认识,一是神经根机械受压学说;二是化学神经根炎学说。由于腰椎间盘变性、膨出、突出、椎体后缘增生,小关节及上下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导致神经根管受压变窄、硬膜囊受压变形等机械压迫而出现腰腿疼痛。这种机械压迫不能短时间解除就引起椎管内压升高,神经组织充血水肿、发生无菌性炎症产生大量致痛物质,如儿茶酚胺、五羟色胺,从而引起疼痛反应。采用腰椎间歇牵引能明显缓解腰背部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加宽椎间隙,使椎间盘内压降低,甚至形成负压,有助于椎间盘回纳。牵引使突出椎间盘变形变位,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位置关系,使突出髓核对神经根的刺激减轻或消除,松解粘连,减轻神经根炎性水肿,达到止痛目的,从而取得良好效果。同时用TDP局部照射所发生的温热效应,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增强局部组织代谢功能,加速炎性致痛物质吸收,起到消炎止痛作用。通过对240例患者治疗观察,我们认为该方法操作简便,疗效确切,乐于被患者所接受,值得推广。

上一篇:浅论甲状腺癌的治疗分析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